西九文化區的M+身為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在中央政府《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下,有助香港進一步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中一個開幕展有追溯戰後到千禧變革的展覽「香港:此地彼方」。展品除了必定有的流行文化元素,當中亦有涉及各範疇的社會議題,例如非常現實的住屋問題、相對沉重的越南難民、六七暴動等,亦將張智強的《變形蝸居》以金屬一比一還原,到底如何用最少的空間做最多的事?
文:香詠倫 相:莊振邦
「香港:此地彼方」將於1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展出,展覽以個人及群體的歷史,分為此地、身份演繹、地方及彼方4個章節。M+早前安排傳媒預覽,一踏入展館,迎面就是已故「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巨型作品——由攝影工作室拆下的兩扇木門,與以九龍地圖為紙的墨寶,今日藏於西九文化區,M+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Tina)覺得「特別有意義」。
「住得好唔一定要大」
展覽有多件藏品,細至一幅畫,大至一艘「劏船」,甚至巨如一間逾340方呎的民居——張智強(Gary)受邀將其自幼居住的寓所,以金屬一比一重製成《變形蝸居》。這個蝸居展示Gary如何活用空間,除了普通的「收牀成牆」、工作枱拉成飯枱等,他亦將整個廚房藏於電視牆後,把這面牆拉開行向灶面,背對的竟是藏酒吧枱。Tina想藉此帶出,「要住得好唔一定要大空間」。
至於面對《港區國安法》有否重新檢視展品,有否納入與「雨傘運動」、「反修例浪潮」等近年重大事件有關的展品,整個策展理念及定位為何等,請留意明早《am730》發布的足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