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18年、以旅遊消費資訊作主打的《U Magazine》昨在社交平台宣布,因應市場發展和集團全面數碼化轉型的策略,實體印刷版將於9月起停刊。有學者指,消費旅遊資訊「嚟得快,去得快」,在網上容易有同型類的替代品,加上近年紙價上升,計及運輸、印刷等成本,相信傳媒認為印刷本的收入未能抵銷成本有關;又指媒體要找到其獨特的增值位置並走向精品化發展,才有望脫穎而出。
《U Magazine》為經濟日報集團旗下刊物,逢周五出版,根據其網站介紹,雜誌於2005年12月創刊,定位為「一份以追求優質及時尚生活為宗旨的旅遊生活周刊」;昨在社交平台FB宣布,實體印刷版將於9月起停刊,最後一期將於2023年8月31日出版,形容印刷版停刊是「一個非常不捨且困難的決定」。印刷版停刊後,各數碼平台會如常運作及持續更新,而稍後將聯絡訂購了電子版雜誌的訂戶安排退款。
浸大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表示,雖然港人愛看消費資訊,U Magazine亦有一定捧場客,但消費旅遊資訊「嚟得快,去得快」,在網上容易有同型類的替代品,加上近年紙價上升,計及運輸、印刷等成本,「賣書」的收入難抵銷成本。
他指,目前經濟復甦不似預期,政治環境不佳,不少有經濟能力的中產家庭移民,公眾看傳媒資訊亦減少,各媒體開源節流;節流會縮減規模或裁員,開源則是增加贊助內容。但他指,贊助內容「太鱔」(過於公關),讀者亦會看膩,損害媒體形象,讀者亦不會再看,提醒傳媒仍應抱持專業。
雜誌找到定位 真材實料報道才是根本
呂秉權認為,若旅遊雜誌找到定位,做出格調和品味,「讀者睇你(本雜誌)係身份象徵」,在報道和廣告找到平衡,亦可令客戶形象增值。他又提到,歐美國家有專業高端雜誌,專營高質素的獨有內容,以季刊或半年刊形式吸引高端讀者,近年頗為成功,更吸引讀者「儲書」,同時引來高質素的廣告客戶。但他坦言,香港高端市場狹小,普遍讀者喜愛「速食」,不愛讀長文,亦較不願意付費購買資訊,令香港旅遊消費雜誌難以複製歐美成功模式。他又強調,網媒時代下「內容農場」的做法亦無可避免,但真材實料報道才是根本,否則「讀者俾你呃兩次,就會走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