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科技流於理論,學生或感「又悶又難」較難提起興趣。中大與6間本地中學合作,共同編撰了全港首套《香港人工智能教育初中課程—教學資源套》教材,涵蓋AI理論、實踐及倫理部分,配合計劃開發的網上學習平台和硬件教材「CUHK-JC iCar」AI智能車(下稱iCar),供55間參與學校試教。學生學習編撰AI程式外,再落手拼砌AI智能車,將理論化為實踐。有參與學生笑指,之前對AI印象是「AI咪就係AI囉」,現則知悉生活不少科技要運用到AI,更能享受當中解難感。
圖、文︰李朗僑
中大工程學院及教育學院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於2019年開展為期三年的「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計劃首席負責人任揚指,計劃是希望學生早在中學階段認識人工智能,並創建新的AI課程、支援框架及可持續的AI教育模式,方便教學。要提高學生興趣須有「動手」機會,他指,課程初期主要引入市面硬件教材,其後中大設計iCar並讓中學老師試用,現已成為主打教材。
計劃實驗室技術經理章文杰表示,學生組裝於iCar只需15分鐘內,之後可做各種實驗,包括「劃線循跡」實驗;學生編寫AI程式後,以iCar實踐,如跟隨指定路線行走、人面識別和模擬AI駕駛員在車輛失控時的決策等,包括在車前放置紙板人,讓學生討論AI車行駛方向,藉此帶出「AI能夠識別情況,但AI下一步決定,都係取決於編寫員」等,希望學生除留意改善技術外,還需留意人工智能只能識別現場狀況,無法自行下決定的特性。
參與試教計劃之一的的孔聖堂中學教師吳達銘表示,學生在組裝iCar、編寫程式後再以iCar實踐,過程中獲滿足感;認為這類硬件教材可向學生展示人工智能的威力和魅力,並可銜接到高中通訊科技科(ICT)課程,可吸引學生選讀該科目。
此外,《香港人工智能教育初中課程—教學資源套》擁有12章節教材︰「人工智能介紹」、「人工智能與倫理介紹」等課題,亦有「電腦視覺(CV)」、「自動語音識別(ASR)」等知識。參與計劃的英皇書院教師李浩然表示,教師能自行選取有需要的章節編排在教程內,並可輕易地融入校內課程。英皇書院學生陸思齊更稱,之前對AI印象是「AI咪就係AI囉」,參與計劃後逐漸明白人工智能不單是一項創新科技,而AI與生活息息相關,而在學習過程極享受智能車出現問題時產生的解難感。
計劃或擴展至全港近半中學
任揚表示,試行學校反應良好,計劃將進入第二階段。目標是擴展至全港近半中學(238間),並會將相關教學資源套增設跨學科元素,如引入智能油畫機、智能作曲機械人等AI教材及邀請藝術科、地理科、社會科學科等多位教授參與,為吸引更多學生參加,擬提供更多工作坊和延伸單元;中大團隊亦嘗試把教材視像化,供學生網上自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