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幹事製作的理想公園模型。(鄭皓彥攝)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早前獲國際培幼會資助,舉行「小小調查員」活動,招募18名來自石籬及葵芳兩區的8至12歲兒童任社區小幹事,並選出3個社區議題作研究,分別是疫情對不適切居所兒童的影響、改建梨木道公園及兒童友善的生活圈應有的社區設施,藉活動讓大眾了解及聆聽到兒童的聲音和意見。
當中小幹事成功收集到70份區內居住於不適切居所兒童的有效問卷,近八成劏房兒童反映疫情期間視力及體能下降,逾半家庭關係變差;相信與長時間網上上課及缺乏運動有關。小幹事分析指,停學網課、長期留在私人空間不足的劏房,基層家庭更難以提供多樣化的活動予兒童,令兒童產生負面情緒和無力感。
另外,小幹事收集到72份問卷,有關區內兒童對梨木道公園意見,以100分為滿分,受訪兒童對梨木道公園的平均評分只有54分。近九成兒童認為公園須翻新,因設施殘舊、公園欠規劃和洗手間距離太遠等。小幹事建議遊樂場應開放多用途草地予公眾使用、設置更多地方供照顧者休息和以兒童角度設計及規劃遊樂場。
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雷張慎佳亦認為,未來新一屆政府應繼續推動兒童參與表達意見。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表示,希望社會能夠提供更多機會給兒童參與決策,鼓勵兒童勇於表達個人意見,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