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1-11-05 04:30:00
日報

保護兒童|首三季虐兒案升六成 父母離異子女成磨心亦是虐待

分享:
(文詠琛攝)

(文詠琛攝)

虐兒個案一宗都嫌多!警方數字,今年首三季整體虐兒案件較去年同期升逾六成,分別涉及身體虐待和性罪行;而保護兒童,除避免他們受到身體傷害外,心理影響亦不容忽視。有離婚母親每逢女兒與父親和父輩親友接觸後,透過「洗腦式」查問,導致女兒不堪壓力下,對父親及祖父作出性侵等不實指控,雖然案件經警方調查後不成立,母女亦沒有因此事負上刑責,警方提醒母親將女兒當作「磨心」的行為會影響兒童健康成長。

今年首3季共接獲871宗虐兒案件,較去年同期的525宗升65.9%。期內,「侵害兒童人身罪」佔444宗,比去年同期升69.5%;而「侵害兒童性罪行」為則有427宗,亦升62.4%。警方指,性侵犯案件中,非禮佔最多有三成(258宗),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被陌生人侵犯;其次為非法性交,有逾兩成(100宗)。其中約三成的非法性交案,施虐者與受害兒童是透過網上認識,包括社交平台,交友程式或手機遊戲等。

兒童受虐案件反彈,刑事部警司李經晞(圖左二)稱,部分原因是疫情下經濟環境差,父母把個人情緒發洩在兒童身上;另外大部分學校仍未恢復全日上課,有學生放學後的自由活動時間增多,在街上流連遭陌生人侵犯,亦有學童在乘搭交通工具時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父母的婚姻關係處理不當,隨時出現「虐待」。警方分享一宗發生在近10年前的案件,一對夫妻離異,7歲女兒由母親照顧,父親則在周末帶女兒回家與祖父母共聚。但媽媽常憂前夫對女兒不懷好意,亦希望女兒較親近自己,用「洗腦式」不斷問女兒問題,如「他們家煮的東西是否很難吃?」「爸爸爺爺有否摸你」。起初女兒均說無,其後因不厭其煩,改用「鴕鳥政策」︰媽媽說甚麼便是甚麼。女兒於是回應「父親及爺爺有性侵」,其母隨即報警,惟警方查探下發現性侵非事實。警方安排女童入住保良局,與母親離別前一刻哭得呼天搶地,入電梯後隨即變了另一名會與警員聊天說笑的正常女童,透露「去保良局好啊!可以打機。」當年負責此案的李經晞指,事件反映父母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令女童成為雙方角力的磨心,致兒童飽受精神虐待。

adblk6

遭生父性侵女童恐拆散家庭撤控 兩年後再被偷拍沖涼

另一宗性侵案件同樣發生在多年前,一名當年14歲女童透過學校向警方舉報,自己7歲起遭生父性侵。因擔心7歲妹妹步她後塵,挺身舉報。惟準備上庭之際主動撤控,原因是母親情緒不穩,妹妹及弟弟要到保護兒童機構暫住,女童瞬間覺得自己成罪人,不想再追究,之後入住保護兒童機構。至2、3年後周末回家,女童發現父親放在浴室的腰包,暗藏手機偷錄她洗澡,遂再次把父親告上法庭。最終父親判囚14年。李經晞指,息事寧人不能解決問題,家長及早介入才可免日後更多憾事。

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圖左一)指,父母是保護兒童重要防線,他提醒家長盡量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壓力帶回家中,如無法處理好個人情緒和婚姻關係,兒童容易受傷害。而性侵案件難揭發,平日可向兒童說明尋求協助的渠道和方法,及早介入,避免事態惡化。警方亦指大眾在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見到兒童附近有可疑人物應提高警覺,適時提出幫忙,而鄰居亦可幫忙留意是否有家庭涉及虐兒。

推網絡應用程式提高保護兒童意識

警方上月推出了一站式網絡應用程式(www.childprotection.gov.hk),透過短片、動畫等資訊提高大眾保護兒童意識。另外,為了響應11月20日的聯合國世界兒童日,警方邀請市民與兒童一起參與開合跳挑戰短片比賽。比賽設有冠亞季軍、最具創意獎等共百多個獎項,獎品包括酒店Staycation、樂器、電子產品等。

保護兒童|首三季虐兒案升六成 父母離異子女成磨心亦是虐待

警方的流動宣傳車會於多區行走,宣揚保護兒童信息。(文詠琛攝)

警方的流動宣傳車會於多區行走,宣揚保護兒童信息。(文詠琛攝)

入App免費拎荷花BB展入場券

免費拎荷花BB展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