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市民可以使用手機應用程式改善健康,例如記錄個人健康狀況、預約診症、養成健康習慣等。然而,調查顯示基層市民不願選用需要付費的健康應用程式,更傾向於使用手機搜索和瀏覽社交平台(如TikTok、微信等)獲取健康訊息。
浸會大學傳播系進行「基層市民與健康科技」調查,與16名25至45歲的基層市民進行訪談。大部分受訪者面對身體及精神健康問題,他們多從事體力勞動或服務行業,如建築工人、保安、學校派飯員等。由於要長期站立,並重複某一動作,令他們普遍出現種種痛症、關節毛病等問題。不少女性被訪者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身體出現毛病時往往採取拖字訣,部分被訪者因子女或婆媳關係緊張而導致情緒低落。儘管如此,大部分被訪者認為自己沒有長期病患,便樂觀地覺得身體尙算健康。
調查發現基層市民很少使用手機程式管理健康,不願意選用付費健康應用程式。有使用健康科技的受訪者中,大多數經常使用網站搜索健康食物及運動訊息和記錄每日步數,偶爾追蹤睡眠模式、水分攝入量和卡路里消耗。很少受訪者記錄其他生物指標,如血壓、血糖等。使用應用程式進行醫療診斷、購買藥物、診症的受訪者寥寥無幾。
最有興趣看養生等資訊
受訪者最有興趣的是有關養生、食療及中醫保健的健康資訊,他們甚少諮詢醫生有關慢性疾病或精神健康問題。調查發現,市民對改進個人身體健康,認識常見健康問題,如更年期、慢性疾病等都有強烈需要。基層人士面對工作壓力,影響心理健康,因此能夠提供有效減壓、改善人際關係,認識自身健康狀況的健康科技實有高度需求。研究還發現,受訪者喜歡觀看短片、案例故事來獲取健康訊息。浸大認為研究結果將有助業界推廣更貼合市民需求的健康程式;亦讓程式研發者更了解用戶需要的健康資訊和使用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