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

(互聯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與自然遺產「四川樂山大佛」去年10月起關門維修,至農曆新年前重開,惟日前網上流傳一段在現場拍攝的短片,顯示一名導遊向遊客介紹稱,景區內的山體為丹霞地貌,地質疏鬆,「(岩壁)這些洞孔都是遊人用手指戳出來的」,多名遊客則一邊用手指戳進洞內旋轉,一邊說「轉運、轉運」。
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上周六指,影片所示的岩壁,位於大佛景區北門入口,屬自然形成的孔洞,非人力所為,而整座山有近百處類似岩壁,且影片中的導遊並非大佛景區的「專業導遊」,遊客受導遊誤導,出於好奇或祈福心態才觸摸岩壁。

(互聯網)
該名工作人員又指,景區的山體為紅砂岩,岩體疏鬆且長期受風雨侵蝕,因此「每一個過往的遊客用手一摸,岩壁上的青苔慢慢掉了,最後露出了紅砂岩和清晰的洞孔……滿是洞孔的岩壁在大佛景區內隨處可見」。
據悉,該處岩壁並非文物,無相關法規禁止觸摸,故難於管理,只能靠遊客自律。不過,該工作人員亦提到,無科學論證顯示,遊客觸摸岩壁會加快風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