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營醫療收費改革的首階段,多項服務將會加價。(資料圖片/蘇文傑攝)
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首階段明年生效,多項服務加價的同時亦將擴大減免機制和安全網。醫管局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顧問醫生王紹明指,市場上不少有效藥物都比較昂貴,部分病人面對高昂藥費和預視到要長期服藥都難免感到擔心,包括有積蓄或在職病人。他認為,在新方案下只要輕症病人每次付出多少少,嚴重病人便可獲更多資助。
前線醫生討論治療方案「講錢」最難
明年生效的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多項住院、門診、檢查和藥物服務等收費將會上調,同時亦會擴大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撒馬利亞基金安全網和增設住院、門診費用1萬元上限。王紹明在線上記者會表示,作為一個前線醫生,日常與病人和家屬討論治療方案時「講錢」最難,因為需要深入討論哪些藥物較貴但可享資助、哪些有效但很貴等,因此每日都要耗費不少時間解釋治療費用,又指部分病人面對一個月數萬元的高昂藥費,或預視到要長時間用藥,都會感到擔心。
王紹明認為,如果政府能夠投放更多到安全網,便可增加對需要使用自費藥物病人的資助。他解釋,一些效果較佳的新型標靶藥物,每月費用動輒過萬元,目前中產、在職或有一定積蓄的病人本身也要負擔一部分,當調撥資源後便可加強資助,或將較新的藥物納入藥物名冊,使更多病人受惠。他指,如果今次收費改革順利推行,希望可以達致更多病人獲資助、每名病人資助額增多、有更多涵蓋藥物的「三多」情況,更適切幫到困難和患重病病人。
有病人憂慮失業將無法負擔藥費
雖然目前未知放寬後病人可受惠多少,但王紹明稱當病人知道政府某程度上也會協助他們時,心理和經濟負擔都可以減少,舉例指有一名確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45歲病人,現時要長期服用屬自費藥物的口服標靶藥,獲撒瑪利亞基金藥物資助後仍需每月花費超過1萬元。他引述病人稱,該筆藥物目前已經變成恆常開支,又對這項未能「斷尾」的藥物感無奈,同時指出現時每月都仍有收入,但也會擔心萬一失業便不再負擔得起。
數據顯示,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在2023至24年度共批出逾6,300宗個案,獲批資助金額超過15.4億元,而上年度首9個月已分別有5,200宗和逾13.7億元獲批,王紹明推算上年度的全年數字,相信個案和款額肯定會按年度錄得約一成升幅,指出可見政府在資助方面一直有相當的投入,「幫到好多。」同時,醫管局在2019年放寬經濟審查準則的前後12個月,連同當年引入新資助項目,整體非綜援個案獲批申請個案增加39%,相應資助額亦上升71%。
可是政府資源始終有限,王紹明坦言全港約八至九成市民應該無法完全自費用藥,如果輕症病人每次付出多少少,嚴重病人便可以有多一點資助,又稱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危重疾病,認為社會應撫心自問,是否要所有病人獲得同一資助比率,還是把較多資助給予嚴重和需要很多資源的病人,「(輕症病人)係咪完全負擔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