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金高企,不少人退而求其次居住面積較細或環境較差的劏房,但全港關注劏房平台調查發現,今年的「香港劏房租金(綜合)指數」為443,較去年升7.7%,住劏房成本不輕。在一般公屋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5年,劏房戶要改變環境,唯一可能或是入住過渡房屋,而社協研究發現,住戶遷入後,心理壓力改善、生活質素提升。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5至6月訪問66戶劏房戶,結果顯示,最新「香港劏房租金指數」為443,較去年升7.7%,為2015年有調查以來最高,相關指數亦高於同期的私人住宅各類單位租金指數的5.8%。
調查亦顯示,租金平均佔受訪者收入41%,亦是近年新高。平台因而建議政府設立租務管制,平衡租戶與業主權益。
過渡房屋戶租金收入比跌至29%
劏房戶艱困,不少團體近年推出過渡房屋協助;社協3至5月間,訪問51戶過渡房屋住戶,發現人均居住面積從入住前的42.9方呎,大升1倍至87方呎;租金收入比也由56.2%跌至29%。而所每月房租、水費、電費與雜費的中位數皆少約一半。
從板間房走入油尖旺400方呎新居,年過70的區先生指,現住的社會房屋「乾淨咗、大咗、空氣好咗、光猛咗」,更笑言搬入後自己「開心咗,開朗咗」。他又謂現時和位年輕人共住,彼此相處融洽,未曾有過爭拗。
社協指,調查結果正面,加上公屋輪候人數屢增,建議將社會房屋計劃納入長遠房屋策略,並恒常將政府閒置物業改裝為過渡房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