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敏儀(右)表示,種植原生植物可減低成本;圖左為張浩。(曠梓祈攝)
早前颱風「山竹」襲港後,市內多處大規模塌樹,加上政府擬更替逐漸步入「老年期」的台灣相思,令本港樹木種植的議題再受關注。有學者就製作了「原生植物分類索引」,藉此提倡種植更多原生品種,以提高城市樹木的生物多樣性和防風能力。
提到原生植物,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一級特任導師羅敏儀解釋,是指原先自然生長於當地、在有人類前已存在的植物,並可在自然狀態下自行繁殖。羅坦言,不少市民認識不深,「我們曾在2016、17年期間做網上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市民對原生植物和外來植物有不同程度的誤解。」舉例很多受訪者以為外來植物也可提供相對應的食物來源予本地野生動物,惟此觀念不大正確;「有些稀少的動物需依賴特定原生植物才可生存,如沒有這類寄主植物存在,依賴它們的動物也會消失。」
羅續指,事實上種植原生植物有不少好處。除可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外,更可減低種植成本。「這些原生植物本來就相當適應本地的環境,毋須太依賴人工照料,如額外的施肥和淋水等。」
分類索引助長遠綠化規劃
按環境等因素,種植合適的原生植物,更可提高城市樹木的防風能力。該學系助理教授張浩參考不同資料後,編制了一套適合本港情況的「原生植物分類索引」,建議在不同地點,種植相對應的原生植物,「索引會按一系列評價指標,將原生植物分為3類,包括先鋒植物、補植斜坡用框架植物和斜坡用多樣性框架植物。」他舉例,先鋒植物能在水分和營養不足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加上樹形和生態價值高,建議植於道路旁和城市公園;而樹形較小,且能在較惡劣環境生存的斜坡用多樣性框架植物,則可種在斜坡。
張更透露,計劃在年內將相關研究提交予發展局,「例如在不同塌樹地點,可參考該準則並決定種植最為合適的原生植物。」期望這些研究成果可協助當局作長遠綠化規劃,以改善本港都市綠化。

「山竹」令不少樹木倒塌,令社會關注本港樹木種植。(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