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為快樂之本,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公布香港助人指數,去年平均分為5.6分(滿分為10分),較2014年(3.72分)顯著上升,助人行為參與度亦增至80.4%,但在捐血及器官捐贈方面,參與度仍然偏低。
研究團隊於去年8至11月,以電話訪問3,016名本港居民,了解他們的助人水平,尋求及接受幫助的意願等。調查選出「讓座」、「慈善捐款」、「捐血」及「為人提供情緒支援」等10項「助人行為」,每做一項得1分,本港居民助人指數平均分為5.6分,屬於中等,但已較2014年的3.72分高。至於助人行為的參與度,則由2014年的61.1%,升至去年的80.4%。
調查發現,港人對義工服務的參與度,由39.1%升至88.5%;日常義助由82.4%升至98%;慈善捐款由78.8%升至85.1%。不過,捐血及器官捐贈的參與度,只由44%升至50%,中心認為仍有進步空間。
研究中心總監、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圖右一)表示,受訪者的助人指數總得分,以及「捐贈金錢」、「捐血和器官捐贈」及「日常義助」3方面的得分,均與其身心福祉得分呈顯著正相關,印證「助人為快樂之源」。
自評助人意願上升
葉兆輝指,港人的助人意願,過去兩年間有進步,情況令人鼓舞。中心訪問受訪者的助人意願,以7分為最高,受訪者自評得5.51分,較2014年的3.09分高;評港人的助人意願則為4.01分。
不少人樂於服務社會,年逾六旬的Allan(圖右二)參與義工服務18年,他指自己以前想法悲觀,當義工後變得更有自信,並找到人生意義及價值。Allan指,退休後容易出現失落感,有時會思考自身價值,當義工正好填補心靈缺失,助人助己。
另外,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開發一個名為「好心地」的手機應用程式,列出義工活動、賣旗日及捐血等資訊,用戶亦可分享及紀錄不同的助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