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港人鍾意煲湯,但飲湯不吃湯渣,因此產生大量家居廚餘。環保團體食德好調查發現,41.4%受訪者家中廚餘主要來源是湯渣,而四成有煲湯習慣的家庭,會丟棄肉類湯渣;以平均周期煲2.5次湯,按全港255萬家庭計,港人日煲90萬次湯;若按每次湯渣重500克約算,即每日家庭湯渣重達450公噸,佔每日家居廚餘掉棄量近兩成。
食德好在3月至4月收集603份問卷,調查發現,逾六成及四成人表示煲湯的主因是為了吸取湯中營養和按時進補,港人最愛的8類湯順序為:清補涼和淮山杞子湯、節瓜瘦肉湯、西洋菜豬脊湯、番茄薯仔湯、粟米(蘿蔔、豬骨、忌廉)湯、青紅蘿蔔湯、魚頭豆腐湯、排骨海帶湯,但大部分受訪者卻表示會吃不完或丟棄這些湯渣廚餘。
調查發現,超過六成受訪者低估家居廚餘佔廚餘總量的比例,以為工商廚餘較家居廚餘多。不過根據環境局的數據,全港家居廚餘佔總廚餘量六成半,當中98%會被送到堆填區處理。
營養師:湯渣有營養素
對不少人丟棄湯渣,營養學家伍雅芬指出,一些食材如蔬菜的高纖維、碳水化合物及肉類的蛋白質等未必能完全溶於湯水中,將這些食材當為湯渣丟棄實屬浪費,只飲湯而不吃湯料會浪費很多營養素,徒增廚餘處理負擔。
食德好項目主任吳嘉晉提醒,由於廚餘佔家居固體廢物約七成,將來實施垃圾徵費後,以政府估算每個家庭月繳約30元為標準,即當中要花22元處理廚餘。
項目經理袁德志指出,政府曾資助置富花園、珀麗灣等大型屋苑設置廚餘回收設施,但僅提供「起動資金」,未有繼續資助其營運成本;又指進行廚餘回收沒有任何收益,在欠缺資助下較難維持回收設施的日常運作,因此希望政府以垃圾徵費所得的資金,資助環保團體進行廚餘分類及回收工作。現時政府表明會分期建立基建處理工商廚餘,但家居廚餘須等到2025年落成第三期廚餘廠後才作考慮。
另外,食德好現提供「環保家務助理」培訓,透過講座及工作坊,學習源頭減廢技巧,並須接受評核,已有超過一百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