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主要圍繞18個覓地選項作公眾諮詢,當中建議在東大嶼山東部填海。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指,土地專責委員會指長遠香港不只缺乏1,200公頃土地,認為政府至今沒有實際數字作覓地目標,諮詢只流於意識形態,是偽命題。但他指,即使有實際目標,釋放軍營和哥爾夫球場土地才是最好的選擇,迫於無奈要選擇填海亦只能挑選近岸地區,因附近土地有較完善基建設施,故「唔使諗」天價的東大嶼都會。
朱凱廸解釋,機場興建三跑成本已達1,415億元,三跑附近已有較完整基建,反觀在東大嶼都會只是一個人工島,基建由零開始,可預見的建造成本是天價。
另外,不少意見認為政府應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新界土地,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梁福元認為新界有大量棕地及丁屋,原則上政府可以收地,但所有農地及棕地需劃一地價處理;建議政府每方呎的收地價應為1,000元,不能低於500元。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指,引用條例徵收土地需小心處理,因私人土地受《基本法》保障,引用公權收地一旦處理不好,需要面對冗長的法律訴訟。他又為「公私營合作」辯護:如果社會認為這方法更具效益,制定一套公平、公開和透明的機制,可釋除公眾對官商勾結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