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新冠肺炎單日確診個案,連續第二日回落至雙位數,昨新增80宗。第三輪疫情涉及多個街市,衛生防護中心昨稱,留意到紅磡和土瓜灣街市續有人中招,合共已有12宗個案,涉多個魚檔及檔販,恐成武漢華南海鮮城翻版。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午到紅磡街市視察,指未能肯定病毒傳播方式,但指病毒在魚檔環境可存活多天,或因接觸而傳播,團隊已採集環境樣本及帶走貓隻檢測,又形容街市通風系統良好,料透過空氣傳播病毒機會不大。兩涉事街市今、明兩日將會關閉,以待環境樣本化驗結果。攝:陳奕釗
在75宗新本地感染個案中,有32宗源頭未明、36宗與親友同住或聚會有關。紅磡街市和土瓜灣街市分別有2名及1名魚販新確診,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與食環署分析後,發現紅磡街市有4檔鄰近的魚檔均有個案,連同乾貨、凍肉檔和清潔工等確診個案,已累計10人確診;土瓜灣街市亦先後有兩名魚販確診,故當局正一併檢視。她指追蹤個案時,有關魚販均報稱有戴口罩,而每次有個案後雖有大清洗,但涉事檔口較接近,認為當中有環境污染,亦不排除涉及人傳人。
內地最早爆發新冠肺炎的武漢華南海鮮城,以及6月北京爆疫的新發地市場都涉及海鮮和魚,張竹君指在本地街市出現類似情況,令人擔心,正了解是否魚檔一向的濕、凍環境特色,令病毒更易傳播。被問到會否籲市民勿往街市時,張僅表示長者應避免上街,更遑論街市。
袁國勇指魚販或因共膳染疫
袁國勇昨午特地到紅磡街市現場視察,他指街市通風系統良好,透過空氣或魚類傳播機會甚低。他認為最大機會是有染病者到過街市並留下病毒,傳播途徑未知,但魚檔濕度高、冷藏用的冰塊溫度低,可存活多日、甚至以星期計的病毒或因而經接觸過的人或老鼠傳播。現場有指街市內有5隻貓,袁指亦有可能牠們染疫後,在街市捉老鼠或到魚檔徘徊其間播毒,將會全數檢測和採樣。部分魚販亦會在休息時間到街市3樓一同除下口罩進食、飲啤酒,他指過程也可能傳染。
袁國勇指,他與團隊已在街市內,採集魚檔砧板、冰和磅,以及污水渠等環境樣本,又強調毋須擔心病毒經海產傳播,提醒市民要先把食物煮熟。被問到街市是否需要停業時,表示街市一定要再消毒、清理好垃圾和老鼠,完成環境樣本化驗後亦會較安心。紅磡街市早前亦有4名清潔工人確診,袁認為垃圾或帶有病毒。
疑病人拉低口罩病房播毒
另外,再有疑似醫院感染個案,廣華醫院一名昨初步確診的81歲老翁,上月22日因腸胃問題入院,其間曾入住監察病房。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稱,當時病房另有一名其後確診的69歲男子(#2282),疑因呼吸困難而拉低口罩,擔心或因而傳染予81歲老翁。早前群組方面,何文田怡安閣直銷公司Star Global群組再多8人確診,累計4宗,另有3宗初步確診;李鄭屋敬福護理院再添1宗個案。


土瓜灣街市(圖)和紅磡街市停開兩日。

紅磡街市上周曾大清洗。(資料圖片)
兩日7人離世 累計奪42命
劉家獻表示,現有85名病人在亞洲國際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接受治療,正計劃利用其他展館擴展設施、增加病床。他又公布仁濟醫院一名85歲男病人,上月底因慢性心臟病及腳腫經急症室住院3日,病人本月2日因發燒和有肺炎跡象,入住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翌日確診(#3639),延至昨午3時不治。劉指患者在仁濟醫院的病格沒有確診病人,料病房內感染機會微,但初步未知死因為何。
屯門康和護老中心(黃金分院)一名82歲男院友(#2942)昨晚亦不治,連同昨早病逝的慈正邨正康樓82歲老婦(#1424)、前日離世的坪石邨金石樓82歲老婦(#2094)、坪洲75歲老婦(#595)、慈雲山港泰護老中心83歲男院友(#1346)和伊利沙伯醫院爆疫A6病格84歲女病人(#2115),新冠肺炎兩日內已帶走7人生命,累計42人。
對於連續兩日個案數字回落,張竹君指過往一向周一、二較少個案,然後再度回升,故不能只看一、兩日就觀察到疫情是否已緩和。她又指3月的第二輪疫情,較多企業安排僱員在家工作,但現時街頭仍有很多人、間中也會塞車,呼籲僱主「做多少少」,盡量安排員工在家工作,或有助疫情更早緩和。
(相關新聞見A4)


袁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