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大坑西邨(正式名稱為大坑西新邨),對香港是特別的存在;無論建築或屋邨命名方式,都與房委會及房協轄下的政府公屋相似,但實際卻是由私人興建,在香港碩果僅存。正因其獨特之處,令即將要重建搬遷的大坑西邨居民面臨不一樣的選擇。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隨着大坑西邨居民的搬遷限期3月15日屆滿,負責管理該處的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日前向傳媒指,已收回全邨逾8成、約1,300個單位,有信心如期在5年內完成重建。
私人參建廉租屋 大坑西邨成香港碩果僅存
聽到「屋邨」二字,很多人立即聯想到公營房屋,但回顧香港的房屋歷史,初期的廉租屋邨不一定由政府興建。擁有59年歷史的大坑西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
50年代30萬人居寮屋 石硤尾大火促成公屋誕生
二戰後香港人口急增,大批移民湧港,這些無處容身的難民,以簡陋的材料搭建非法寮屋作為居所遮風擋雨。據房委會資料,1950年代初香港的寮屋人口估計高達30萬。
然而人口密集的寮屋區,不但衞生情況惡劣,還經常發生火災。其中1953年12月發生的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受災人數更高達5萬人,很多人無家可歸。這場大火,促使港英政府實行房屋改革,興建徙置大廈、以及後來的公共屋邨,改善基層生活。
由寮屋、水泥平房、徙置大廈到公屋 看房屋發展
其實在石硤尾大火之前,一些私營及非牟利機構已在政府批准下,在不同地區興建一至兩層高的水泥平房(又稱平民屋),供收入不高的寮屋居民入住;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亦是其一,早在50年代便在九龍仔大坑西、黃大仙東頭村、紅磡樂民村及蝴蝶谷等地興建平房。
惟平房畢竟是臨時居所,隨着石硤尾大火後當局着力發展徙置大廈,興建設備更完善的公營房屋,大坑西的平房後來被拆卸。1961年,政府以特惠價把這塊地批予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發展私營廉租屋邨大坑西邨,提供最少1,600個單位出租予低收入人士居住。
大坑西邨單位大 廚廁獨立 有「豪宅屋邨」美譽
大坑西邨一共由8座樓宇組成,分別以「興強順利,康樂安泰」命名;其中7座在1965年落成,第8座民泰樓因為地鐵石硤尾站工程,延至16年後、即1981年才入伙。
當年入住大坑西邨,對不少基層來說夢寐以求,因為單位面積相對寬敞,還擁有獨立廚廁和大露台,居住環境之佳,令這裏有「豪宅屋邨」的美譽。但隨着獨立廚廁成了公營房屋的基本配置,裝有升降機的新型屋邨相繼落成,大坑西邨開始被比下去。
財爺陳茂波 港姐楊思琦 曾居大坑西邨
不說不知,原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及香港小姐冠軍楊思琦,亦是大坑西邨的舊街坊。
兒時居於石硤尾寮屋區、1960年代末遷入大坑西邨民利樓的陳茂波,形容以前的街坊很友善,邨內人情味濃;而在大坑西邨長大的楊思琦則說過,該處滿載自己的成長回憶,小時候常在邨內的老字號茶餐廳吃紅豆冰、光顧舊式雜貨店,即使成名後遷出,每次經過亦倍覺懷念。
平民屋宇公司夥市建局 重建大坑西邨
然而一個甲子過去,大坑西邨人口老化,設施老舊殘破,大廈外牆剝落,由於缺乏升降機,對年邁長者出入造成不便,很多單位空置,早已出現重建聲音。
隨着2021年《施政報告》宣布,批准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建局合作重建大坑西邨,把單位數目由原先約1,600個增加至3,300個,意味將近60年、本港碩果僅存的私營廉租屋邨即將寫入歷史。
大坑西居民不獲安置公屋 津貼租樓 合資格可於重建後回遷
由於大坑西邨屬私人興建,住戶不能像一般受重建影響的公屋居民獲安置到其他公營房屋,而是由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提供租金及搬遷津貼,在重建期間自行租屋住。符合審查資格的住戶,可在重建後「回遷」該處。以一個4人家庭為例,5年租金及搬遷津貼為86.4萬;如果不回遷,可獲一筆過補償,4人戶約104萬元。至於未符合審查資格,則可獲每人10萬元的特惠搬遷津貼,每戶上限70萬元。
因應大坑西邨居民的搬遷限期今日(3月15日)屆滿,大部分住戶經已遷出。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日前向傳媒指,已收回全邨逾8成、約1,300個單位;另有約120戶已獲編配過渡性房屋或公屋,會酌情延後交樓期限;而約20戶未同意交回單位的居民,公司將對其啟動法律程序,但有信心如期在5年內完成重建。
隨着本港唯一的私營屋邨大坑西邨拆卸在即,南區華富邨遷置安排出爐,彩虹邨重建研究展開,陪伴一代人成長的舊社區、舊屋邨,正逐一改頭換面、蛻變。
在一片懷舊風中,有人會盼青山不改,綠水長流;但歲月流轉,物換星移,變,卻又是世間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