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宮牛黃丸影射貨充斥市面,馬百良員工提醒市民認清正牌特徵。
中成藥安宮牛黃丸有清熱解毒功用,更有本地大學研究指出,此成藥可以提升缺血性中風的療效及存活率,是不少市民及內地旅客常備用作「看門口」的藥品。惟近年卻出現多款高度模仿知名品牌包裝的影射貨物,情況甚至愈發猖狂。本報記者走訪油尖旺等旅遊區多間藥行,發現不少藥行或為了牟取更大利潤,會落力促銷影射貨物,甚至會誤導消費者,指影射貨與正貨功效無異。
走過遊客區內多間藥行,不時可以見到櫥窗上陣列着不同品牌的安宮牛黃丸,其中一款金裝安宮牛黃丸的包裝,與知名牌子馬百良安宮牛黃丸十分相似,惟翻查背後的成分卻不甚一樣。影射貨上列出食品營養標籤,甚至列明「此產品沒有根據《藥劑業及毒藥條例》或《中醫藥條例》註冊。為此產品作出的任何聲稱亦沒有為進行該註冊而接受評核為。此產品並不作診斷、治療或預防任何疾病之用。」

記者以顧客身份詢問藥行職員正貨與影射貨的分別。
揶揄顧客不信專業推介
記者以顧客身份走進藥行並使用「幫家人購買」為由,詢問藥行職員馬百良安宮牛黃丸與該影射貨的分別。結果發現有多間藥行職員均表示兩者的「功效一樣」、「只是牌子不同」。其中一間藥行職員初時見記者抱懷疑態度,更揶揄記者說:「你這樣買不到的,你又不認識又幫人買,專業告訴你吃哪一隻好,你又不相信。」
後來職員更遊說記者指影射貨較正貨更好:「這個(影射貨)功效更好,因為它一粒有3克,這個(馬百良正貨)只有1.8克;這個(影射貨)成分會多很多,所以你吃一粒等於吃了這個(正貨)兩粒。我們吃藥要看成分的。」到記者追問這樣吃會否有危險時,職員則表示「個個這樣吃,怎會危險?這些只是保健而已,你以為真的能吃了起死回生嗎?這些不是藥,是藥膳。平時有沒有喝湯?這些就是當湯來喝的。」又表示「有事就不會給賣了,吃了會出事我驚過你啦。」

市民陳女士指,在藥行買藥的確容易被推銷。

自稱是開藥店的內地旅客薛先生,一度以為影射貨是正貨,直到看到背面成分才認出正貨,他直言自己是開藥店的才知道,如果是一般市民「那應該是不會清楚的吧」。
市民易被包裝混淆
記者拿着馬百良正貨安宮牛黃丸與影射貨在街頭訪問市民,嘗試分辨正貨與影射貨。雖有部分市民憑代言人肖像認出正貨;但仍有不少人受影射貨上標榜正品正貨的鐳射貼紙而被誤導。市民陳女士指,在藥行買藥的確容易被推銷,除非指明要指定牌子,「會告訴你是正版的,功效一樣好,通常遊客也會要」。
自稱是開藥店的內地旅客薛先生,一度以為影射貨是正貨,直到看到背面成分才認出正貨,他直言自己是開藥店的才知道,如果是一般市民「那應該是不會清楚的吧」;內地旅客張小姐指,因影射貨包裝盒上寫明是香港製造,又表示很多時會接受藥行職員的推介,選購銷量較高的一盒;萬先生則指,去藥行消費時會被店家推銷,「我買的是A東西,他會說B東西也還可以,要不要試一下」。

影射產品(右)指模仿知名正牌產品(左)商標和包裝的產品。

正貨增防偽二維碼供市民查驗
本報向正貨藥廠「馬百良」查詢,其公司營業部員工表示,影射貨大部分均有食品標籤,與正貨的藥品標籤本質上已存在很大差異。擁有藥品標籤的藥物須在嚴格監管、合格的廠房生產;而食品標籤,只會顯示蛋白質、熱量等、並沒有藥物成分。若是為了治療而購買中成藥的市民,錯誤服用無藥效的食品有可能會拖延治療;藥房卻能在賺取高昂利潤的同時,因所銷售的是食品,而不用對此負責。為預防買錯影射貨,馬百良營業部員工提醒,消費者若想要購買正貨,應認清楚6大正牌特徵,他更稱,公司近期增加防偽二維碼,讓市民可透過智能手機驗證(另見圖)。
消委會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由2022年至今年2月共接獲542宗涉及懷疑假冒或影射藥物或保健品的投訴,涉及總金額為67.8萬港元,當中涉及最高金額的個案為3.2萬元。提醒消費者在選購時,應光顧有信譽的商戶,看清楚產品包裝和防偽特徵等,避免購買高仿包裝的影射產品。
中醫:服用未經註冊中成藥或出現健康隱患
在香港,「中成藥」和「藥劑製品」必須按《中醫藥條例》及《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相關條例要求,符合安全品質及成效,並經註冊才可銷售及供應。註冊中醫陳彥達醫師表示,對於中藥的考量最重要是了解藥物處方予病人後,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療效,更要知道病人正在吃些甚麼。衛生署對於中成藥的監管,是為了確保市民服用後可達到預期效果並避免不良反應;若服用未經註冊的中成藥,或會出現健康上的隱患,甚至有副作用反應。
衛生署回覆本報查詢時指,已註冊中成藥的標籤上印有中成藥註冊編號HKC-XXXXX或中成藥過渡性註冊編號HKP-XXXXX(“XXXXX”為一組五位數字)。市民如欲選購中成藥應注意產品的包裝上是否印有註冊編號,並呼籲切勿購買成分不明或可疑的產品,亦切勿服用來歷不明的產品,因其安全、素質及效能均未獲保證。
海關則表示,影射產品本身並非冒牌貨品,但若商戶在銷售過程中就該產品作出虛假商品說明,或供應已應用虛假商品說明的影射貨品,即屬違法。海關自去年1月至今年2月,共開立7宗涉及「影射藥品及偽冒中成藥」的調查個案,拘捕11人,提醒消費者在購物前要清楚貨品的規格,並光顧信譽良好的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