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初期,市民為買防疫物資感憂慮。(資料圖片)

港人在過去一年受連串事件影響,先有持續的社會事件、再面對疫情來襲,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大型調查發現,近七成四有中度至高度抑鬱,四成一中度至高度創傷,三成六同時有中度至高度創傷及抑鬱,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圓圖)指,若創傷及抑鬱情況維持超過1個月仍未能好轉,應尋求專業評估及協助。
同現創傷及抑鬱症狀已響警號
團隊今年2至7月以電子問卷形式訪問11,493名市民,近半為24歲或以下,45%為25至44歲。四成在創傷壓力評估中有6分以上(10分滿分),73.7%在抑鬱、焦慮和壓力量表的抑鬱部分中有14分或以上(42分滿分),為中度至高度抑鬱。36.4%同時有中度至高度創傷及抑鬱。陳友凱指,當市民同時出現創傷及抑鬱症狀已響起警號,反映情況可能較嚴重,將來要處理會較困難。症狀可分為「反應性」及「非反應性」,若遠離壓力來源後,症狀已改善屬「反應性」;如果症狀沒改善,則可能是進入疾病狀態。45.5%表現中度至嚴重症狀的參與者屬「非反應性」。
近半(49.4%)過去一年曾與家人不和,26.1%與朋友不和。另因出現疫情,有六成六人對前途感到憂慮,近五成三及一成二人因缺乏防疫物資及要做高危工作而憂慮。社會事件可為個人增加25.4%創傷水平,新冠疫情可為個人增加12.3%抑鬱水平,個人同時經歷兩項事件,再加上個人生活壓力,創傷及抑鬱水平可達近42%及32%。
他指,本港社會事件情況反覆,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港人精神健康正受多元化事件挑戰,短期內未見終點,市民一直受外在環境改變刺激,或難以判斷症狀是否反應性。如果有創傷後壓力症症狀,例如在創傷事件發生多於一個月後,仍有回憶重現、發噩夢等症狀持續,或抑鬱症狀在環境改變下仍沒改善,應尋求專業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