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帆(圓圖)表示,政府有決心解決覓地建屋的困難。(林俊源攝)
政府昨日公布《長遠房屋策略》周年報告,未來10年的房屋供應目標維持在46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亦維持公營房屋佔六成,即28萬伙。但報告指,政府覓地興建公營房屋未有進展,當中四萬多伙仍未找到土地興建,承認未來10年要達到建屋目標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公屋聯會感到失望,要求政府興建更多公屋解決住屋需要。
政府連續三年維持《長遠房屋策略》房屋供應目標,最新推算2018/19年度起的10年房屋供應目標,繼續維持46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六、四比例。私人住宅供應不變,推算未來3至4年就有9.7萬個單位供應,超出有18萬伙供應目標的一半;但公營房屋維持28萬伙,其中公屋佔20萬,資助房屋佔8萬。報告指出,目前政府已掌握的土地,只足夠興建23.7萬個公營單位,要達到28萬伙的供應目標,尚欠4.3萬個單位的用地,差距較去年評估的4.4萬個輕微收窄。
陳帆:熟地已用盡
當局承認還未全數備妥土地,房委會的「熟地」、即毋須做前期工程的地皮已經用完,若地皮並非熟地,一般需時7年或以上才完成建屋,較在熟地建屋的5年時間長。目前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是4.6年,政府說會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
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承認,再找新地建屋有難度,又指部分改劃遇到司法覆核或地區反對,有些現存建築物的住戶,對興建公屋有意見,如本來屋前有空地,原本視野比較寬闊,但興建公屋後距離拉近,將地盤設計及樓字的距離作適當移動等。他又表示,以本港目前的情況,需要找尋更多土地興建此數量的房屋,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但現屆政府已多次表明,做事不會因為困難而停止,故政府有決心可解決。
公私營合作承諾不涉利益輸送
至於政府提出新的公私營合作,釋放發展商農地建樓包括公營房屋單位,陳帆承諾不會官商勾結,必須按現有的地價評估、補償機制處理,不會涉及利益輸送,而且任何安排均必須公開、透明、公正,如能堅持這兩個前提,希望市民大眾給予更多的支持。他指,未來仍欠1,200公頃建屋土地,如能釋放發展商擁有的1,000公頃可發展農地,可解決港人住屋需求。至於港人首置上車盤,陳帆指正在研究細節,制定框架後明年年中公布詳情。
公屋聯會促調高公屋比例
公屋聯會對報告感到失望,批評46萬伙的目標不足,亦沒有針對的措施滿足公屋需求,該聯會總幹事招國偉直指,政府沒有正視公屋輪候時間長、供應量短缺的情況,從2015年開始計算,仍有4萬個公屋的落差,在此情況下,長策目標有需要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量;公屋聯會同時促請當局,將公營單位比例由六成調高至七成。
身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的前長策會成員王坤亦認為,報告中提及的總房屋供應目標和去年一樣,政府有必要加大公營房屋供應量,他又建議短期應把興建私樓的土地先撥予興建公屋,以解燃眉之急。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工聯會麥美娟對政府不肯調整私營建屋比例感到失望,又認為政府想透過新富戶政策,回收更多公屋單位的做法是不切實際。該委員會副主席、民主黨尹兆堅則形容報告零進展,認為運房局長陳帆只重複過去提過的原則,並無提供具體方法增加土地,而且對政府處理房屋問題感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