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03-28 07:00:00

彩虹落幕時(一)|曾接待瑪嘉烈公主 名人足跡家中留 九旬街坊難忘制水當看更 難捨街坊情誼

分享:
居於彩虹邨多年的區麗群直言不捨彩虹邨重建。(朱慧恩攝)

居於彩虹邨多年的區麗群直言不捨彩虹邨重建。(朱慧恩攝)

1966年,英國瑪嘉烈公主訪港,並到訪彩虹邨翠瓊樓一高層單位。當時的女戶主區麗群,小心翼翼地接待公主。瑪嘉烈公主返英後向她回信,表達謝意。這段經歷,多年後也未有在區麗群的腦海中褪色。由於單位的位置得天獨厚,歷年來其家曾留下不少名人足跡,港督、議員、外國建築師……彩虹邨甫落成便遷入,一甲子生活苦樂交織,彷如七色彩虹。面對家園重建在即,區麗群感嘆:「好唔捨得,亦都好唔願意。」 

記者:朱慧恩

現年的89歲的區麗群,是彩虹邨第一代居民,彩虹邨甫落成,便搬進位於翠瓊樓的單位。她憶述,當年先生任職私家車司機,自己是家庭主婦,當時他們居無定所,「老板搬到邊就去邊,初時住車房,環境唔好。」後來,先生轉任職大型巴士公司,變相「上樓」有優勢,最終順利獲派彩虹邨。「當時知道派到彩虹邨真係開心到飛起啊!」時至今日,區麗群憶起時笑靨依舊,這個60年前的好消息,彷彿昨日才得知。

區麗群憶述,最初入住彩虹邨時,遇上制水,「當時4日制水一次,要搵個大水缸先敢入伙,裝好4日用嘅水。」她又指,初時邨內治安不太好,居民自組互助委員會,手執木棍,輪流充當看更。當年一個百多二呎的單位,月租55元,生活不如現在般物質豐裕,「要公一份婆一份先夠生活」,當年區麗群就如其他家庭主婦般,接一些手工活幫補家計,夫婦二人勤勤懇懇,「都算過得幾好。」

adblk6

達官貴人曾是家中「座上客」

入住彩虹邨後,區麗群和家人生活靜如湖水,直至數年後,瑪嘉烈公主的來訪,令區家的生活泛起一陣漣漪。1966年,瑪嘉烈公主訪港,由於區麗群的家位於彩虹邨中心,加上位處高層,方便來賓上落,所以區家就順理成章成為「公主接待專區」。

當時,區麗群不諳英文,當時就學了句「Sit down」招呼公主坐下;更預備了一套「八仙賀壽」贈予公主。「公主好高興,返到英國都有回信多謝我哋。」她又笑言,「當時很多人以為我好著數,實情係咩都無。」自此以後,區麗群的家就成了「貴賓接待處」,名人來去如輪轉,港督戴麟趾、議員,以至前來參觀香港公屋設計的外國建築師,都曾是區家「座上客」,十分威水。

當時區麗群育有一女,10年來,她一直盼懷第二胎。她說,也許是沾了瑪嘉烈公主的貴氣,不久便懷上了幼女,並取名崔嘉寶(現名崔加寶),後來成為參選港姐入行、並備受電視台力捧的「銀河十星」之一。在區麗群眼中,彩虹邨不但交通方便,而且風水好,「出了不少名人,我哋嘅第二代都幾好。」

區麗群(右二)當時接待瑪嘉烈公主。(受訪者提供) 區麗群當時接待瑪嘉烈公主。(受訪者提供) 區麗群至今仍難忘當年的經歷。(受訪者提供) 區麗群在彩虹邨生活了60年。(朱慧恩攝)

人情味是塊寶 不捨敲碎

雖然瑪嘉烈公主來訪轉眼已過六十載,但這段記憶並未塵封,偶爾在腦海的相簿中翻一翻那些黑白照,為區麗群的生活輕輕抹上色彩。而令她感到溫暖的,還有鄰里之間的人情味。那時還未是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年代,街坊常常打開門不忌諱、又分享自家出品的美食,幾家人聚首切月餅慶中秋。然而,昔日溫馨日子的記憶,都隨著街坊移民、搬遷和推土機的碾壓,將隨風消散。

「當然唔願意,好多老人家都唔願意。」說起彩虹邨重建,區麗群不禁感慨起來。彩虹邨將分三期重建,而區麗群所居住的翠瓊樓列入第三期重建,意味著還有一段漫長的等待。但她亦坦言,邨內有些路較窄,部分設施也確實很舊了,縱然重建,也輪不到她擔憂。「都唔知等唔等到啦,咁老啦。」

區麗群居於翠瓊樓一單位。(資料圖片/陳奕釗攝) 彩虹邨將分三期清拆。(資料圖片/林俊源攝) 彩虹邨將分三期清拆。(資料圖片/林俊源攝) 彩虹邨將分三期清拆。(資料圖片/蘇文傑攝)

彩虹邨民分享生活點滴 長者中心展覽有驚喜

作為香港其中一條歷史悠久的屋邨,彩虹邨自然盛載著數不清的故事。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轄下路德會采頤長者中心日前便舉辦了展覽,鼓勵居於彩虹邨的長者分享對社區的珍貴回憶。路德會采頤長者中心社工溫浚彥表示,雖然中心位於采頤花園,但服務很多彩虹邨的居民。

溫俊彥表示,曾接觸不少彩虹邨居民,大家都十分喜歡這條邨這裡交通方便,購物亦便利。而該中心早前便舉辦的以彩虹邨為主題的展覽,鼓勵長者透過攝影、陶藝等藝術形式,展現對彩虹邨的深厚感情。他分享了不少有意思的照片。例如其中一張,是一位伯伯教一名小男孩打籃球,但原來兩人並不認識,只是恰巧拍下這一幕,街坊在參觀展覽時,驚喜發現兒子在照片裡。

房屋局副局長戴尚誠(右)早前出席展覽開幕禮。(主辦機構提供) 舊物見證歷史。(主辦機構提供) 居民透過不同藝術形式分享珍貴回憶。(主辦機構提供)

【立即參加】送香港迪士尼樂園一日門票!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