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1-10-27 20:57:00

後天失明者難融入社區 團體促增社區支援

分享:
(左起)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徐婉君博士、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副會長陳志剛、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會長黃俊恒、莫先生、Sandy。(黃灝庭攝)

(左起)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徐婉君博士、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副會長陳志剛、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會長黃俊恒、莫先生、Sandy。(黃灝庭攝)

失明人士要融入社區從來不易,後天失明人士面到驟變世界更難適應。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早前委託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進行一項有關後天失明人士社區支援的研究,研究顯示,後天失明人士在適應社區生活比較困難,繼而影響生活質素,促請政府增加後天失明人士初期的支援服務。

新失明人士易對社會失歸屬感 患者稱工作機會不足

研究於去年11月至今年5月期間進行,分別以問卷及訪談方式了解210位協進會會員的社群意識和生活質素,八成為完全失明或嚴重弱視人士。結果顯示,完全失明人士在健康及精神狀況、自我觀感及人際關係等的分數較高,而嚴重弱視組別整體分數則較低。另外,眼疾發病時間少於1年的人士對社區歸屬感的分數最低,40 分滿分只得到 21.5 分,發病3 至 10 年的受訪者則最高分,有 26.5 分。

adblk6

深度訪談亦顯示,失明人士容易對醫療及社會連結方面感到彷徨,容易封閉自己。負責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徐婉君指出,不少受訪者反映未能在社區找到合適服務,助他們適應失明後的生活,而且醫療系統與社福機構溝通不足,引致出現服務不銜接的情況。

莫先生是後天失明人士,他指自己剛發現眼疾時,醫生並沒提供資料或協助他轉介到有關機構,令他從發病至接受復康訓練等待了1年半,期間甚至生病時也不敢到診所求醫。另一後天失明人士Sandy,現時是一名兼職咖啡師,她表示,尋找工作的過程很困難,但認為失明人士不乏工作能力,只是欠缺機會。

協進會批支援不足不理想 促政府增服務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會長黃俊恒批評,後天失明人士未能得到適切的支援,會拖慢他們重新適應和獨立生活的進度。他又指,失明人士要自行尋找協助、輪候超過一年才能接受復康訓練等情況並不理想,使他們未能及早重回失明前的生活。

副會長陳志剛就表示,政府應增撥資源,縮短輪候社區服務的時間,並且加強就業支援,讓視障人士得到更多就業機會,助他們早日重投社會。他又建議盡快落實殘疾人士醫療券,讓視障人士不用跨區到公立醫院也能到住所附近的診所求醫。

adblk7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