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1-09-03 04:30:00
日報

抗疫疲勞 精神緊張「洗手洗到爆拆」 病童家長壓力爆煲

分享:
(左起)黃婷婷、黃馮慧芷和陳志峯。(蘇文傑攝)

(左起)黃婷婷、黃馮慧芷和陳志峯。(蘇文傑攝)

疫情來襲,照顧重病兒童的父母更受衝擊。泳君媽媽陳太分享照顧患神經母細胞瘤女兒的感受,指每次帶泳君覆診都十分擔心,憂她乘搭交通工具受感染,經常在前一晚便失眠,又會不停洗手,「幾乎手都爆晒拆」。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調查發現,近半數重病兒童的家長,在疫情下有精神緊張行為,例如不停洗手、重複清潔等強迫行為,更有人透露曾有自殺念頭,反映須關注父母照顧重病兒童的壓力。

為方便女兒到瑪麗醫院覆診,當時陳太特意搬家至西環。陳太指,泳君於2017年完成療程,病情改善,但2019年復發,之後又疫情爆發。她指,之前為方便女兒到瑪麗醫院覆診,一家特意搬至西環居住,但居所為舊樓,泳君的抵抗力較弱,本身已「日日要搞衛生」才安心,疫情高峰期時,對喉管衛生更感憂慮,「覆診要(離家)出出入入,感覺好多菌,壓力好大,前一晚已因擔心而失眠,有時壓力大到瞓瞓下眼水都流埋出嚟。覆診後大清潔,清潔、洗衫等也耗時一小時以上,但每星期要覆診兩次。」4月泳君完成骨髓移植手術後,她和泳君獲醫生轉介入住麥當勞叔叔之家,機構加強清潔衛生令她感安心,特別大讚點對點交通服務,除減低感染憂慮,亦節省交通開支,減輕經濟壓力。

adblk6

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6月,訪問109名現時及曾入住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的病童家長,發現類似陳太的情況十分普遍,家長憂慮子女染疫,致情緒有問題。47.9%人因精神緊張,不停洗手和重複清潔等強迫行為;4.1%人表示曾服用精神科藥物,更有1.4%人曾萌生自殺念頭。家長為避疫,逾四成指工作時間以外足不出戶,近五成人最長留家逾一周,當中16.1%更長達3周或以上未曾外出。

同困一室下,逾四分一人與配偶增加摩擦,逾43%人表示易遷怒子女。亦有不少家長面對收入減少及防疫物資負擔加重的經濟問題。基金董事會成員、香港兒童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部門主管陳志峯承認,醫生診症注意力放在病人身上,較少關注家長,鼓勵他們若有情緒問題,盡早求助。

調查反映家舍提供安全可靠住宿環境,機構所辦的活動或各式服務,為家長提供心、生理支援。目前位處沙田多石村的麥當勞叔叔之家為病童家庭提供臨時家園,基金總幹事黃婷婷指,疫情期間機構加強家舍清潔消毒,並向入住家庭派抗疫物資和愛心食物包等,以不同方式支援病童家庭。基金董事會主席黃馮慧芷指,雖然香港彈丸之地,交通便利,但不少人居住環境欠理想,對病者家庭尤甚,機構冀2023年投入服務的第二所麥當勞叔叔之家,可服務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新家舍設66個房間,較多石村的23間房多,設備更完善。陳志峯補充,接受骨髓移植後,病童須隔離多個月,若病童居所不適合隔離,例如住劏房、環境衛生欠佳等,無法出院,將影響下一位病人延誤治療。

adblk7

入App免費拎荷花BB展入場券

免費拎荷花BB展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