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轄下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成功研發一套高通用性的助陽補益類中成藥檢測方法,供中藥業界作品質檢測。業界能夠以單一檢測方法,測試不同配方或劑型產品中的人參和補骨脂,毋須再為每一種助陽補益類中成藥逐一開發個別品質檢測方法,減省有關開發的成本和時間,有助推進本港中醫藥標準化及國際化。
最快25分鐘有檢測結果
現時中成藥廠商如要申請註冊或進行品質檢定,需要為每種藥品獨立設計一種檢測方法。中藥檢測中心早前花約一年半時間,研發出一種能廣泛應用的檢測方法,供檢驗助陽補益類中成藥樣本中是否含有人參和補骨脂及其含量。衞生署數據顯示,市面現時有超過100種註冊助陽補益類藥品,包括鹿茸或鹿尾巴丸、補腎丸等,並以水丸、蜜丸和膠囊等不同劑型處方。
檢測過程需要先淨化樣本,再放入儀器分析是否含有人參和補骨脂及其含量,若使用高靈敏度的相串聯質譜法分析最快25分鐘有結果,而成本較低的液相色譜法就需要40分鐘。衞生署高級化驗師(政府中藥檢測中心)陳詠嫻指,研發新方法過程經過多番嘗試和改良實驗條件,包括引入一系列淨化程序,以處理不同中成藥產品帶來的干擾問題,又稱研究方法獲嚴格認證,確保結果準確和可靠。
業界稱新方法助省時間金錢
本身是中醫藥業界的政府中藥檢測中心諮詢委員會轄下中成藥專責小組成員譚國亮稱,在新方法出現前的研發工作過程有很多困難,例如要花兩、三年時間和斥資數十萬元做認證,加上需要每種產品制定獨立的品質檢定方法,至現時化驗所只需要跟隨政府研發的做法,就可達致要求的鑑別或含量測試目標,不論時間或金錢也節省很多,「可能幾個月就有結果,成本可能兩至三萬已經足夠,對業界好大幫助。」
中心未來會通過技術轉移和培訓,讓業界分享研究成果,未來會詳列整套品質檢定方法、要求和成品水準,再邀請檢測業界到實驗室講解程序和竅門等。2017年起運作的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目前坐落於香港科學園,預計明年年底可遷入位於中醫醫院旁邊的永久選址,而推出助陽補益類檢測方法前,亦先後成功研發3項化學分析方式,包括外用藥油、枇杷膏、白鳳丸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