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新月異,教育學生的內容亦須與時並進。教育局為全港中學推出人工智能教材《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幫助學校教導學生相關基本概念和應用,及了解對社會影響。有別與坊間類似教材,單元望學生在用科技解難時,要符合道德,課程亦要學生製作解決生活的實用技術。教育局冀全港學校在23/24學年起,於資訊及通訊科技科或電腦科中,安排約10至14小時課時教授教材內容。
《單元》課題涵蓋人工智能基礎、人工智能倫理、電腦視覺、電腦語音和語言、虛擬實境、機械人、社會影響和未來工作等課題。課程劃分為三個程度,教師根據需要安排教學次序,其中人工智能倫理、人工智能的社會影響和人工智能與未來工作,是課程單元重點。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研究教授及「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首席負責人任揚指出,相比坊間的教材,更著重於人工智能倫理的主題,因《單元》望引導學生善用創科及資訊科技工具解決問題時,亦能學會符合道德的前提下善用科技。
任揚提到《單元》有不同理論、電腦程式技巧外,亦設不同專題研習建議,如製造一個透過人工智能分析畫作色調、圖畫中人物的表情,便能夠生成一首符合畫作的音樂,讓視障人士透過聽覺欣賞畫作;要求學生落手落腳、善用《單元》習得的知識,製作能夠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工具。
路德會協同中學2至3月試教《單元》,助理校長及「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參與學校負責人鍾富源稱,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對新教材反應正面。提到《單元》試行期間的專題研習由學生就學校情況設計,其中一個是自動管理的自修室:在出入口安裝擁有電腦視覺技術的儀器,以人工智能識別出入自修室學生的身份。鍾富源指出,老師會就學生在專題研習的表現和成果評分,若課時有限,學生改交上樣品或改用工作紙、學生上課討論表現取代專題研習評分。
另外,教育局亦推出「高小增潤編程教育課程單元」,建議學校為高小學生每年推10至14小時編程教育。教育局課程支援分部科技教育組總課程發展主任連庭傑指,課時非「硬指標」,學校可按校情調適。
《單元》逾170間中學試行結果編製而成
連庭傑續指,《單元》是基於「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中於逾170間中學試行的結果編製而成,相信一般學校能夠在10至14小時內完成課題。至於部分已有人工智能相關教材的學校,教育局建議學校轉用《單元》,「學生要對人工智能有基礎認識,而《單元》係一個基本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