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在2025年最新評估中,預測南海海槽在未來30年內發生8至9級地震的概率提升至75%至82%,關東至九州一帶的太平洋沿岸有可能面臨超過10米的大海嘯。(資料圖片/香港天文台圖片)
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在2025年最新評估中,預測南海海槽在未來30年內發生8至9級地震的概率提升至75%至82%,關東至九州一帶的太平洋沿岸有可能面臨超過10米的大海嘯。香港天文台近日亦撰文分析南海海槽地震對香港的影響,指海嘯波大約會在地震發生約6小時後抵達香港,若南海海槽上發生9.1級淺層地震,香港部分沿岸區域有機會受顯著海嘯影響。除了震源位置及震級這些基本地震參數外,地震破裂過程、震源附近地質構造、近岸及海底地形等複雜因素也會影響到達香港的實際海嘯波振幅。
香港天文台近日發布一篇名為《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風險及其對香港的潛在影響》的文章,指出南海海槽位於日本南面海域,長約700公里,屬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聚合型板塊邊緣。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約5厘米的速度俯衝至歐亞板塊之下,當累積的應力超出這兩塊板塊之間的摩擦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時,積聚的能量便會在短時間內釋放,導致地震。根據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2025年的最新評估,南海海槽在未來30年內發生8至9級地震的概率由2024年約74%至81%提升至2025年的75%至82%。
2011年大地震 香港水位升0.2米
天文台指出,香港位處歐亞板塊之內,並非處於板塊邊緣,最接近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地方亦距離約600公里,因此不會即時受到發生在板塊邊緣或地震帶附近的巨大地震影響。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本州以東海域的日本海溝發生了9.0級大地震,當時香港錄得最高的水位異常為0.2米。天文台稱,南海海槽比日本海溝較接近香港,當該處發生大地震時,香港也可能記錄到輕微的水位異常。
當南海海槽發生地震時,海嘯波大約會在地震發生約6小時後抵達香港東南部海域,並在其後約1至2小時陸續抵達香港西北沿岸。海嘯模擬結果顯示,若南海海槽上發生9.1級淺層地震,香港部分沿岸區域有機會受顯著海嘯影響;而8.0級地震則僅會對香港帶來輕微水位異常,不一定能察看得到。
但天文台強調,除震源位置及震級這些基本地震參數外,地震破裂過程、震源附近地質構造、近岸及海底地形等複雜因素也會影響到達香港的實際海嘯波振幅。
天文台表示,當南中國海或太平洋發生地震時,會根據地震參數盡快進行海嘯模擬,並結合觀測數據評估可能在香港出現的水位異常。如預料該地震會引發香港出現顯著海嘯,而海嘯會在3小時內抵達香港,天文台會發出海嘯警告,提醒市民採取預防措施;如海嘯可能襲港但估計抵港時高度並不顯著,又或預計顯著海嘯將於超過3小時後才抵港,天文台會發出海嘯報告通知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