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9-05-10 06:00:00

日皇明仁如何改變天皇形象

分享:

日皇明仁(圖)上周正式退位,由兒子德仁接位。今次換天皇,日本舉國歡騰,各地景點、商舖、神社都湧現人潮,市面上也很多慶祝新時代的紀念品、書籍、食品等。氣氛這麼好,固然多得政府特令連放10日假,以及這是30年才一次的特別節日,但也跟明仁改善天皇形象,令日本人對天皇更有親切感有關。

日本傳說天皇是神明之後,相信很多人聽過,但這不等於天皇自動受人愛戴。歷史上大部分時間天皇都是被擺上神檯,沒有實權,被外戚或將軍操控,不聽話的可能被迫退位,甚至流放荒島、客死當地的都有過。天皇神聖不可侵犯,是明治維新時新政府想借天皇權威建立正當性和理順統治,才加以強調。


當時天皇形象神龍見首不見尾,絕少在民眾面前露面和公開講話,日本人在裕仁宣布二戰投降時才第一次聽到天皇「玉音」(肉聲),而且要跪著聽。在學校,天皇照片和「教育敕語」(關於教育方針的聖旨) 被放在禮堂等當眼處,老師和學生經過都要敬禮。又有「不敬罪」,作出對天皇不敬的行為最高監禁5年 (意圖危害天皇的「大逆罪」則可判死刑)。衣著也不同,例如現在較廣為引用的明治天皇照片,是穿著軍服和帶著佩刀的,這跟強調天皇是三軍統帥、士兵是為天皇而戰有關。

adblk5


二戰結束後,美國要求改變天皇形象,避免再有宗教式狂熱,裕仁於是發表「人間宣言」,宣布民眾毋須再當自己是神 (人間在日文中可指人類),改穿一般西裝和便服,開始經常到各地巡視。有個小故事,是裕仁有次落區走在街上時,旁邊有位老婆婆聽聞天皇駕到,也在街上探問,卻不知眼前人就是天皇。這故事象徵了以前天皇跟民間距離大到人們連天皇的實際樣子也不認得,戰後天皇不再窩在深宮受重重保護,開始直接接觸平民。


可是裕仁的改善形象工程始終有限制,那就是他跟二戰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儘管美國為了穩定民心,沒有將天皇列為戰犯,民間卻有不少人這麼想,當時佔領軍司令部 (即麥克阿瑟的辦公室) 就收到不少投訴信說「天皇是頭號戰犯」、「只逮捕東條英機等下屬不合理」、「不追究天皇的責任日本無法有新開始」等 (當然支持天皇的信更多)。1951年就發生「京大事件」,裕仁到京都大學巡視時遭到大量學生抗議。不少左派團體甚至主張廢除天皇制。日本共產黨黨報「赤旗」在裕仁死時更以「打壓人權和發動戰爭的天皇死了」的標題「贈興」,其他傳媒亦有投稿和專欄討論其二戰責任問題。


與裕仁相比,明仁的包袱少得多。二戰時他只是小學生,沒有個人責任,沒有士兵因他的名而死,也沒有被人當是神敬拜過。明白戰後一切已經改變的裕仁,從美國招聘教師教導明仁英文,又委任自由派經濟學者小泉信三監督他的學習 (裕仁年輕時的監督是陸軍大將乃木希典和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明仁也成為第一位跟平民結婚的天皇 (當時是皇太子),而二人並非透過官方安排,是在網球場打球時認識和自由戀愛成婚,猶如童話故事,令這場婚事深入民心。

adblk7


跟民眾接觸 常強調和平
明仁在臨退位前的演講說自己經常思考「象徵天皇」(即戰後憲法下的天皇) 的角色為何。為此,他比父親更積極落區,直接跟民眾交談。1995年阪神大地震,明仁夫婦探訪避難所時,屈膝跪在地上跟災民同一視線水平聊天,震驚全日本,畢竟以前只有民眾跪在天皇面前,沒有反過來的。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他主動發表電視講話安定民心,也令很多民眾意外,天皇不是趁大時大節而是突然在大氣電波發訊,是自二戰投降後第一次。他後來再發講話暗示自己年紀大想退休,也獲得很多民眾支持,甚至有人說天皇不准退休要做到死是違反人權。

adblk8


另一樣令明仁加分的,是他經常強調和平。有說明仁在二戰結束時從避難處回到東京,見到原本繁華的都市變成廢墟,自此非常討厭戰爭。例如他雖然經常到訪各地戰死者墓地,卻一次都沒有去過靖國神社 (在位期間)。近年在8月15日的戰死者追悼儀式上,他致辭時說「對之前大戰的深切反省」,被視為針對安倍而來 (安倍說要面向歷史,沒直接用反省之類的詞彙)。他在1992年訪問北京時,說「對於我國給中國國民帶來多大苦難的不幸時期,我深感悲痛」,當時被中國政府接納為間接道歉。

adblk9


隨著日本政壇過去30年來頻換首相,經濟不好,天災又多,明仁到處探訪百姓,又不涉政治爭議,對日本人來說就像亂世中一道清流,亦有人將他跟古裝劇中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的將軍比較。今次換天皇,日本共產黨就乖乖祝福二人,一些反天皇制左派團體的活動,也是記者多過參與者。新天皇德仁說自己是看著父親當「象徵天皇」,與民眾共度苦樂、祈求和平長大,似乎要延續其路線。有日媒指,德仁在講辭中用「大家」而不是父親常用的「國民」,感覺更加親民,不知是否故意的呢?

adblk10

文:假才子(傳媒工作者、比較政治碩士、假大空冒牌才子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