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上月結束,今年入場人士人均消費872元,翻查貿發局數據,入場人士在書展外全年買印刷書籍的開支呈下降趨勢,由2016年的953元,跌至今年的382元,連續兩年花費不足400元買書。獵人書店店長黃文萱認為,數據反映「重度閱讀」的書迷已不去書展,改到選擇更多的獨立書店,相信與書展欠缺新書和話題書有關。天窗文化集團暨天窗出版社行政總裁李偉榮認為,書展較吸引平時少買書的客人,而疫下書店結業令書迷日常購書量減少。記者︰曾偉龍
貿發局每年均訪問書展入場人士,了解他們的買書習慣,發現今年書展人均消費872元。翻查歷年數據,今年消費額與近年相若,介乎2016年近年最高消費902元和2017年近年最低消費812元之間;但若僅計算入場人士過去一年在書展外的平均買書支出,2016年每年平均花953元買書,有關支出急跌至2021年的445元,2022年更跌穿400元關口至359元近年新低;今年回升至382元,仍為第二年入場人士在書展外花少於400元買書。
而受訪入場人士過去1個月閱讀印刷書籍的平均時數為16小時,較去年的19小時大跌3小時,亦是連續兩年跌破20小時,較2016年的24小時為低。而過去1個月閱讀電子書平均時數則為9小時,較去年的19小時大跌10小時;亦低於2017年近為年最高達22小時。
書展欠缺話題書和新書
今年在書展期間舉辦「香港小型出版銷售場暨私人書店奧特萊斯」的獵人書店店長黃文萱表示,從上述數字及與同業交流所知,很多重度閱讀的書迷沒有去書展,估計與書展欠缺話題書和新書有關,加上書展審查力度較大,令書展的選擇較少,「以前有好多新書會喺書展前大力宣傳,而家全年都會出,平時睇書多嘅客,冇非入書展不可嘅理由」,並舉例指其書店熱銷的《香港日記》、《失敗者回憶錄》和其他香港研究書籍,在書展都較難找到,故讀者改投獨立書店,「睇開書嘅人唔會刻意去書展,好多客人都表示書展冇嘢好行」。
她認為,由於書價愈來愈貴,入場人士日常實際買書量較數據反映的更少,相信書展愈趨被重度書迷離棄,預計獨立書店與主流連鎖書店的鴻溝將愈來愈大。
不少家長入場為買補充練習
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則認為,香港書展老化嚴重,在國安法和意識形態操控下,影響出版自由,書展的消費額主要靠家長為子女購買補充作業支撐,「佢(貿發局)條數冇分開雜書同補充作業嘅數字……好多家長係等書展後段兩三日減價先入場買」,而年輕讀者則轉投獨立書店,「有批人識路去獨立書店,未必會去行書展」。他又透露,今屆書展不少中小型書商生意下跌,有售賣童書的書商生意額下跌21%。
天窗文化集團暨天窗出版社行政總裁李偉榮表示,書展會吸引到平時較少買書的讀者入場,他們可能會在書展購買整年的書量,而經過3年疫情,不少書店結業或減少舖面面積,故實體書店人流仍未恢復,令讀者日常買書量亦減少。
他指,書市受疫情和移民潮影響,出版社亦不敢投入太多,導致今年新出版的書籍減少,令今屆書展吸引力較遜以前,而今年書展確有「旺丁不旺財」情況,但集團生意額仍按年升約一成。
貿發局︰續探討不同形式及做法籌劃書展
貿發局回覆指,香港書展每年吸引百萬人次入場,以人數計已是各個不同書展之冠;大會會繼續探討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做法籌劃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