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醫院有病人在急症室等候區離世。一名本身有長期病患的58歲女病人,前晚(16日)約11時到該院急症室求診,等候約12小時後獲安排見醫生,其後要再等候進一步檢查。不過,醫護人員昨(17日)兩度廣播叫名都未能找到病人,最終至下午4時半在急症室等候區無障礙洗手間發現她失去知覺,搶救後不治。
事件揭示數個風險因素
一直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接受本報查詢稱,求診者在接受醫生診症後、等候進一步醫療程序期間,一般較少如仍在輪候見醫生的病人般離開急症室。他指,今次事件反映數個風險因素,包括醫護人員在兩度呼喚均未能聯絡病人後便沒再跟進、病人在洗手間暈倒後未有人及時發現或留意,以及院方未有裝置實時監察病人的維生指數。
彭:理解流感高峰期醫護疲於奔命
本港正值季節性流感高峰期,彭鴻昌理解和明白急症室近日有大批市民求醫,醫護人員要疲於奔命工作,但今次事件涉及的是已見醫生的病人,認為醫護人員不應輕視失去聯絡的情況、應該主動盡力找回病人。他續說,多人在急症室輪候的確會為醫護人員構成壓力,「但唔可以成為藉口」,舉例稱急症室其他職員也可協助尋找病人,如清潔員工有病人安全意識,便有助確保病人安全。
彭鴻昌建議,醫院可考慮利用智能裝置或手帶等,實時監察病人的維生指數變化,又可在無障礙洗手間安裝實時監察使用者姿勢變化的裝置,必要時可發出信號通知職員跟進。他強調,醫院本身有一定的照顧責任,需要在安全環境下提供醫療服務或照顧病人,「如果檢討發現呢幾方面有需要改善,(醫管局)就要做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