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4-09-04 12:30:22

極端天氣致災害常態化 港人防災求生意識待提升 (有片)

分享:
極端天氣致災害常態化   港人防災求生意識待提升

全球因氣候暖化而受極端天氣影響,酷熱、暴雨次數漸頻,本港去年9月更遇上世紀暴雨,多區出現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反映本港不能獨善其身,忽視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有防災專家指出,港人的防災及求生意識,比鄰近的亞洲地區為弱,當遇上災害難以應付,故需加強公眾教育提升港人的意識。

記者:簡淑敏

本港去年9月,遇上破紀錄的暴雨,更被稱為500年一遇的雨量;多處地區水浸,鬧市水深及腰,山泥傾瀉堵塞交通,令部分地區成為孤島,令居民生活大受影響。香港求生及防災協會副主席張清風表示,因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令極端天氣愈來愈嚴重,不論是颱風或水浸,500年一遇或1,000年一遇的情況,將會愈來愈頻密,這稱為「災害常態化」。

極端天氣致災害常態化   港人防災求生意識待提升 極端天氣致災害常態化   港人防災求生意識待提升 極端天氣致災害常態化   港人防災求生意識待提升 極端天氣致災害常態化   港人防災求生意識待提升 極端天氣致災害常態化   港人防災求生意識待提升

鄰近地區防災措施較完善

香港最大機會遇到的災害,是風、火、水、電,即颱風、火災、暴雨水浸或其引發的山泥傾瀉,以及停電。張清風稱,以亞洲來說,日本當地因有地震及海嘯,故他們從小便在學校教導當遇到災害時如何防備,甚至如何與大自然共存;而台灣亦於14、15年推出防災士訓練,加強社區受災韌性及復原能力;即使一河之隔的深圳,亦已設立了深圳應急管理局,但本港暫時尚未有類似措施。

張清風解釋,一套災害管理理論分為4部分,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減災與整備即使事前的風險評估,多訓練及準備物資等,統稱為防災。而災害發生後的第一應變及持續時間,便是應變以及復原階段。他又稱,事前物資會建議一個「走佬袋」,因為無論是火災、停電時,需要移師庇護中心,「有個『走佬袋』一拎起就走」,一般「走佬袋」應包括急救包、水、食物、防水筆及記事簿、電筒、毛巾、哨子等,當中哨子與電筒是優先必需品。若不幸遇到災害或迷路時,而身上又有哨子,便可吹出「三短三長三短」即SOS的求救訊號。

adblk6
香港求生及防災協會近年積極在社區推廣防災意識,舉辦不同講座。(受訪者提供) 張清風希望在民間建立互助功能,當有災害發生時,社區會懂得如可自救或鄰舍互助。 張清風稱,事前建議準備「走佬袋」,需要移師安全位置時「一拎起就走得」。 哨子與電筒是優先求生必需品。 一般「走佬袋」應包括急救包、水、食物、防水筆及記事簿、電筒、毛巾、哨子等。

港人遇災防護存誤解

不少人在颱風來襲前,會在玻璃窗上貼皺紋膠紙,但張清風指,已有不少專家指出,玻璃窗上貼膠紙是浪費時間及金錢,不如花時間做好其他準備功夫,例如執拾「走佬袋」,因萬一玻璃爆裂後,室內環境已未必適合居住,故走佬袋便可即時撤離至安全位置;他續稱,要防止玻璃窗碎裂,應該早於安裝窗戶或風季未來之前,便要加裝防爆膜,及早預防。至於在外遊遇上地震時,很多人誤信網傳要找一個「地震黃金三角」防護,即傢俱與傢俱塌下來時,中間形成的一個三角形,更指黃金三角面積愈大 ,生存機會愈高,但張清風解釋,當地震發生時,傢俱會水平橫移,令「黃金三角」會喪失保護作用,故遇事時躲在枱底最為安全。

建立社區互助自救功能

香港的教科書會講解地震及海嘯的形成過程,但沒有提供面對這些災害的應對方法,或事後復原要注意的事項。因此香港求生及防災協會近年積極在社區推廣防災意識,舉辦不同講座,甚至招募防災士,希望透過訓練,在民間建立一個互助功能,當有災害發生時,社區會懂得如可自救或鄰舍互助。

港人喜歡外遊,當中日本台灣更是旅遊熱點,故張清風提醒,未雨綢繆非常重要,在出發前應該先了解身處的地方,可能會面對何種災害,並制定一個緊急應變計劃,了解下榻地方附近有否救援機構 ;至於自駕遊人士,則要留意中途休息站、油站、便利店能補給的地點;搜集有關資料後,便應將資料紀錄在紙本地圖上,以防萬一。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