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泊車位不足,當局上月曾建議於深水埗重建項目,建智能停車場增加泊車位。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昨發表網誌,透露上月剛完成為期9個月、有關地下智能停車場的可行研究,發現「圓筒式」或「平面移動式」均受制機械式升降裝置,有例子需等15分鐘存取車輛。他指,該局正研究在油麻地、旺角重建項目,可否採用較靈活的「飛氈式」設計的智能泊車系統。
運輸署上月向區議會建議,於深水埗重建項目設地下智能停車場,多個方案中當局傾向「圓筒式」垂直升降設計。韋志成指,該先導項目面積較細,僅3,400平方米,無上蓋建築亦不需預留地基,較適合「圓筒式」設計;反之佔18,500平方米的觀塘市中心項目,「平面移動式」設計較適合。
等15分鐘攞車
但上述兩種設計均受限於機械升降裝置,如新加坡採用上述設計的先導計劃,提供約200個泊車位的停車場,司機曾於早上繁忙時段取車時,需輪候逾15分鐘,反映相關系統無法應付高峰期的使用需求。
市建局研究在油麻地、旺角重建項目擬用「電子飛氈」泊車系統,該系統正在德國機場使用。系統是採用具導航功能的機械托盤,司機只需將車輛停於車場指定位置,於電子平台登記後,「飛氈」將汽車「升起」,並自動將車移至場內最快可用的泊位。
現有車場可用「飛氈」增車位
韋志成指,「飛氈式」不需特定路軌或升降機,高峰時可臨時增加「飛氈」,以更快存取汽車;部分已落成的停車場亦可加裝此系統,甚至利用現有預留車輛出入的行車道泊車,不用改變停車場結構下增加泊車位。他又指,智能泊車科技正式應用和測試前,仍有不少複雜難題需要處理,故支持政府盡早開展相關項目,以累積經驗。
油尖旺區議會主席葉傲冬歡迎建議,因為區內兩大公眾停車場將相繼拆卸,將令停車問題更嚴重,但他指出油麻地及旺角地底有不少電纜、水管,興建地下停車場有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