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灝雲(中)。(張逸羲攝)
受氣候影響,傳統耕作只會種植時令食材,市民若想食非「當造」蔬果,只能買進口貨。漁護署和蔬菜統營處合設的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以全環控水耕技術成功種植非時令的冬季蔬果,如車厘茄和士多啤梨,售價雖較市面上的進口農產品貴,以士多啤梨為例,中心現時日產約570克,售價每公斤約250元;車厘茄日產約550克,售價每公斤約276元;菠菜則日產約790克,售價每公斤約110元。但中心認為,水耕蔬果能將食材全年穩定供應本地市場,並已將新成果向業界介紹。
全環控水耕透過水循環系統和人工照明等設備,控制種植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養分及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而水耕場衛生潔淨,蔬菜亦不受蟲害影響,故毋須用農藥。
漁護署農業管理主任(農業技術)王灝雲指,全環控水耕為蔬果「度身訂造」耕種環境,不受氣候影響,故可做到「夏天種冬天菜,冬天種夏天瓜」。但坦言水耕場租金和器材昂貴,故農作物售價較高,現時業界主要向超市、酒店食肆及航空餐飲業供貨。
王稱,目前全港有約50間水耕場,30間為農場溫室改裝,其餘為包括中心在內約20間在工廈或室內設立的全環控水耕場,合共年產約440噸蔬果,包括沙律生菜、香草、食用花、微菜苗等,佔本地農產供應的3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