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氏嘉年華龍復原圖。(圖片提供︰Julius T Csotonyi(2017)/ Xu, Currie, Pittman 等(2017))
恐龍是鳥類的近親?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文嘉棋博士共同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新品種擁有飛行相關羽毛的似鳥恐龍——滕氏嘉年華龍(Jianianhualong tengi),相信有助了解動物或鳥類近親如何演化,並已將相關發現在科學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滕氏嘉年華龍生活在大約1.25億年前的溫帶環境,屬傷齒龍類恐龍、是似鳥恐龍,身長一米,重約2.5公斤,外形像一隻長尾雞。前肢、後肢和尾部均長有大型羽毛,而尾部的羽毛有類似葉狀的排列,與具重要指標的早期長尾鳥類——始祖鳥(Archaeopteryx)十分類似,顯示這特徵在早期鳥類和與其關係密切的似鳥恐龍中相對普遍。

滕氏嘉年華龍羽毛化石的照片,可看到不對稱羽毛。(圖片提供︰Xu, Currie, Pittman 等(2017))
未知能否飛行
文嘉棋指出,今次重要發現之一,是滕氏嘉年華龍擁有不對稱的羽毛結構(即羽軸其中一側的羽片比另一邊的更寬闊),是首次在傷齒龍類似鳥恐龍中,發現具有與空氣動力學相關羽毛結構的物種。他指,鳥類具備飛行能力,部分源於有不對稱羽毛結構,但也有長著不對稱羽毛卻缺乏飛行能力的現代鳥類,故滕氏嘉年華龍是否具備飛行能力,目前仍然不能下結論,但這發現已把不對稱羽毛的最早出現紀錄,推前至至少1.6億年或以前。
研究又發現,滕氏嘉年華龍代表了傷齒龍類演化中一個重要的過渡形態,透過比較其他傷齒龍類恐龍,發現滕氏嘉年華龍和巨齒曲鼻龍都經歷過模塊式演化(即身體骨骼的某些部分可以獨立演化,而不影響身體其他部分),例如滕氏嘉年華龍的前肢和腰部比較接近原始的傷齒龍類,而牠的頭骨和後肢則更類似於後期的傷齒龍類,這些新資訊有助科學家瞭解這些動物和牠們的鳥類近親如何演化。
滕氏嘉年華龍收藏於中國遼寧省的大連星海博物館,在中國東北遼寧省的白菜溝被發現,上址是熱河生物群化石的挖掘點,是世界知名的帶羽毛恐龍曾經棲息的古生態系統。
牠的種名「滕氏」以博物館館長滕芳芳命名,感謝她妥善保存這件獨特的標本供日後的科學研究。
今次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還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教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PhilipCurrie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