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9-12-06 04:30:00
日報

由黃色經濟圈到社區貨幣

分享:

香港抗爭風起雲湧,其中一個最廣泛地被討論的議題,莫過於黃色經濟圈。黃色經濟圈本來是由於在抗爭開始後,某些商店的老闆或董事發表了一些支持政府或撐警言論,因而被支持抗爭者的市民群起杯葛;但隨著因堵路和衝突帶來的景氣蕭條,開始有人認為在杯葛親政府的「藍店」之餘,同時亦應主動幫襯支持抗爭的「黃店」。更進一步,有人設想到了可以嘗試設立一些專門招聘抗爭者的店舖,而商店在盈利後則將自己的利潤購買物資支援抗爭者,如此一個循環即為黃色經濟圈。

 

有關黃色經濟圈是否一項社會主義、有違市場經濟效益的做法,坊間甚至包括本報內已出現不少激烈討論。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對了一半:將政治意識形態融入於消費行為之中,嘗試以杯葛、罷買誘導或迫使順服於某種立場之下,這當然是一種帶點左翼的想法。但與此同時,即使在最資本主義的西方社會,意識形態消費也不是甚麼新奇事物。最好的例子是「公平咖啡」標籤,又或是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 (KPCS),都是嘗試將過度剝削農民的咖啡豆批發商,又或是在衝突地區中,強迫人民為軍閥或獨裁者開採的鑽石排擠在外。我想不少商人都不願意將生意和政治掛勾,然而若貪圖利潤而購買「血鑽」或「血汗咖啡豆」,就會面臨被杯葛、罷買的懲罰,這在市場效益至上的資本主義市場中,早已成為了共識。

adblk6


我們也不用將討論推到那麼極端。黃絲之間幫襯擁有共同理念的商戶,本身也是一種宣揚理念、相對溫和的經濟手段。這種封閉式經濟圈的好處是參與門檻低,亦容易透過我們每天都會進行的消費行為凝聚認同感,甚至產生品牌宣傳效應(例如幫襯某種政見的店舖就是有型)。而且只要參與者的規模夠大、積少成多,最終或真能形成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不過封閉經濟圈必須有一種容易辨別「同志」的識別,同時亦要找到一種辦法防止經濟圈的資金漏走──假若消費者幫襯了黃店,而黃店老闆卻把賺得的利潤全都花在非黃店的消費上面,那就會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


為了堵塞這個漏洞,於是就出現了社區貨幣。社區貨幣這個概念其實並新鮮,目前在歐洲不少城市都有私人發行社區貨幣,最出名的當然要數到布里斯托尔市發行了自己的Bristol Pound;如今甚至連台北小社區亦可以看到到社區貨幣的蹤影。社區貨幣發行的初衷,本是為了鼓勵居民支持當地人經營的非連鎖小店,而不致被外來的大型連鎖店吸走資金、搶走生意。參與的店舖都會接受社區貨幣作付款,而收到社區貨幣的店家本身在進行消費和採購時,很自然也會挑選接受社區貨幣的商店,甚至作為部分僱員支薪或獎金,如此封閉經濟圈就能永續循環下去。

adblk7


黃色經濟圈仍停留於口號式動員
當然社區貨幣並不是一發行就無往而不利,它必須依賴夠多的資金投入和認受性、同道者的長期支持與堅持,以至解決通脹、防偽等問題。即使被認為最有代表的Bristol Pound,由2012年9月首次發行直至今天,創辦人承認他們的財政狀況仍處於極不穩定狀態。然而任何一個新點子,在初創之時都必然要承擔若干風險,或經歷一段艱苦開創期,重點卻在於,黃色經濟圈雖然參與人眾(否則也不會引起激烈討論)、然而卻仍停留於口號式動員,亦無有效機制約束、監察黃色消費的資金流向,社區貨幣正好成為將其體制化,為其往後的壯大發展鋪路。

adblk8


至於有人批評這種社區貨幣或侵犯了其他未有加入的店舖利益,其實封閉經濟圈早已在市場出現:由各種只能於指定店舖使用的現金券,去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各種消費App,有哪間公司會大方到容許其他競爭對手加入到他們的優惠體制之中?根本由品牌塑造、誇大宣傳,一直去到排擠對手、以各種優惠侵蝕對手市場,在香港商界根本早已見怪不怪,是否出於政治動機,根本無關重要。


應該反思的是,作為支持政府的藍絲商戶們,不乏財力雄厚者,甚至擁有不少大型連鎖店和商場,比起黃店更有發行社區貨幣的條件。就當幫特區政府止暴制亂,也好應建構一個藍色經濟圈,推行藍幣以作反制。如此在競爭之下,黃藍幣機制必會發展得更為完善,提供兌換的優惠更多,最終受益的,還是參與的店舖和消費者。

adblk9


反而要說到黃色經濟圈發行社區貨幣的真正矛盾,乃一方面整場抗爭運動堅持「無大台」路線,另一方面社區貨幣卻始終需要一個中央發行、管理和監管機構,這基本上就是一個大台。甚至乎社區貨幣牽涉龐大金額,如何能獲得消費者信任這不是一個騙局?這都會使整個機制出現信任危機。但無論如何,有說戰爭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引擎,或許香港的抗爭也同樣是一個大型經濟試驗場,我們應該擁抱、而非懼怕它的到來。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 )

adblk10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 👇立即按此參加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立即按此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