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爆發近3個月,累計確診數字迫近100萬宗,即約每7人便有1人已受感染,社交距離措施推行逾兩個月,市民便不能晚上外出用膳多久,康文署泳灘今起更圍封禁止開放,本港到底何時能走出疫情陰霾?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等3名專家指,若能將本港新冠疫苗接種率推高至95%,甚至99%,預料7月前有機會可復常,逐步解除社交距離措施,以及有限度重開邊境。
廣泛推疫苗通涵公共交通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臨牀助理教授薛達、名譽臨牀副教授龍振邦今日(17日)在《明報》撰文,指疫情終有回落之日,但第五波尾聲或每日增逾千宗確診,並可能維持數月,港府須盡快公布復常的計劃及路線圖。3名教授指,Omicron病毒株較Delta溫和、致病性較弱,在夏季氣溫上升之時,令病毒存活率較低,在人類體內產生的病毒量亦較低,徵狀亦較輕。文章續指,當市民疫苗接種率達95%,政府即可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但須廣泛落實「疫苗通行證」,包括涵蓋公共交通工具,強調做法並非懲治市民,而是避免未接種者進入相關場所受感染而引發重症,甚至死亡。
3名教授認為,當本港接種率達95%至99%時,隔離、檢疫、住院和門診服務應已為應對「後疫苗浪」、即第六波準備就緒,只要後下一波是由類似Omicron的病毒引起,加上醫療配套措施大幅提升,本港便可如新加坡一樣逐漸復常,擺脫防疫措施帶來的種種不便。
毋須堅持輕症者送隔離
本港陸續增建社區隔離設施,3名專家認為,可讓家居條件適合的輕症患者繼續留家隔離,並提供物資包及醫療諮詢服務,形容「根本毋須堅持將輕症確診患者送入社區隔離設施,以免對患者造成太多不便」,騰出人手應對有需要的市民。他們亦建議,當局應容許每早快速測試呈陰性的密切接觸者復工,但必須佩戴雙重口罩或N95口罩,並每天進行快速測試,做法適用於醫護、救護及物流人員。
他們亦建議,盡早恢復國際航班往來,讓完成接種的商務旅客和海外港人入境,形容即使再有輸入個案亦只是滄海一粟,對疫情影響微不足道;入境者在機場檢測陰性後,港人可返回寓所檢疫7至10天,並每天快速測試呈陰性便可離開,而旅客則入住檢疫酒店,做法大致相同。
若全民檢測後復發致市民失望
至於全民檢測,3名專家認為若本港未準備好各項配套而推行,本港追蹤能力及隔離設施將不足以應付海量個案,令第五波很大機會復發,並引發第六波,「如此大規模及昂貴之檢測,倘短期內復發或爆發另一波疫情,勢將令過去兩年艱苦抗疫、極度抗疫疲勞的市民大失所望」。
搭車染疫比醫院容易 再看確診數字無意義
袁國勇今早於電台節目補充指,目前提供必要服務的人員大多不能上班,認為每早快速測試和配戴兩個口罩的建議,將感染他人的機會大幅減低,可避免出席現時「倒瀉籮蟹」的情況,尤其是醫護人員穿足防護裝備,形容市民在地鐵和巴士受感染的機會,比在醫院更大。他又指,現時大部分人均在家居隔離,反問「依家捉返曬啲人入隔離設施有咩需要呢?」
袁國勇亦指,現時確診數字包含無徵狀感染,認為會令政策和市民失焦,目前重點是多少人入院和死亡,「再睇幾多人確診冇咩意思」,況且有不少人不會主動申報快速測試陽性,即使以核酸和快速測試陽性合計已無法反映整體疫情趨勢。他強調,疫苗接種應付後疫苗浪非常重要,呼籲未打第三針的市民盡快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