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學童來港,成長路上除要克服學習進度與同窗距離,社交也是一重障礙。深圳出身、小一來港的郁天翔(Tommy)則憑考得佳績、努力運動加入校隊及積極參與畫劇活動等,加強自信一路走來,成功考入科大生物科技相關學位課程。他小時候患𠱼喘及支氣管炎,有感醫藥費昂貴,冀將來從事研究工作,降低藥物成本。
Tommy小一由父親帶來港與母親一家團聚,有口音的他,本來未有被同學質疑出身,直至一次打針經歷。他憶述當時在禮堂等候打針,但遲遲未輪到他,有見同學一個個打針,自己心急,有感被針對,向老師詢問後獲告知好像找不到他的針卡,他解釋他的針卡由內地當局發出,與同學的香港衛生署發出針卡有別。老師之後找回,卻當着全班面前稱「唔好意思,我唔係好認得大陸針卡」,後來感自尊心受創,同學也用嘲笑口吻稱呼他「大陸仔」,更指他「大陸落嚟」,不願分享小食等。他一度感為何自己要內地出生,不能正常做香港人。
日常學習生活中,Tommy除要克服深港兩地英語教育差異,也有文化差異要克服。他憶述同學邀請他玩「猜皇帝」,但他不明白,不理解為何不只稱呼為包剪揼;在公園不懂得跟其他小朋友玩兵捉賊,又被嫌棄拖累。不過有硬性子的他,愈被看低愈冀證明自己,在父母努力輔導功課、陪伴收看英文電影,加上小三與好老師鼓勵,小四考得全班第一,亦跟同學踢足球融入其中,更加入足球校隊,笑指「唔敢睇唔係你,無人再串我」。他稱印象最深是一個聖誕節前後一星期,5日特別活動也有在全校面前出面的戲份,笑指「感自己很威」,建立了自信心。後來文憑試不但英語會話拿下5**,又以27分優異成績考入科技及管理學雙學位(生物科技),又曾在金管局實習。
成長路上克服身世不同,今日的Tommy回想已不再對自己內地出生感不幸,而是有自豪感。他認為更熟悉內地的他,讓他在與大灣區交流、發展等有更大優勢,了解內地人生活方式,溝通也較易。而在港成長的經歷,亦令他了解本港文化,加上金管局實習經驗,也幫助他了解在港創業需要甚麼條件,相信對實踐減低醫療成本的科研志向有幫助。
Tommy讀大學期間,連續2年列入院長嘉許名單,並曾於包括救世軍等多個非政府組織做義工達4年,成16名第二屆「創明天獎學金」獲表揚勇於服務社會的傑出大學生之一。他提及選讀生物科技,因小時候曾患哮喘及支氣管炎,父母不惜花2,000元送他看私家醫生,他們生病則寧願請假花1、200元回深圳醫病,冀從事科研致力減低市民醫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