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0-10-09 04:30:00
日報

皇都戲院飛拱活化後或開放 「升格功臣」加入保育顧問團

分享:

擁有近70年歷史的舊皇都戲院,於1959年由璇宮戲院改建而成,一度為國際與本地的藝術表演場所,至4年前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將其由三級歷史建築升格為一級。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希望舊皇都,可以重生成「下一代的文化綠洲」,為此籌組建築保育團隊及顧問委員會,提供保育建議,在皇都戲院大廈長大的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就是顧委會其中一名成員。
 

吳韻怡重回舊地,憶述於皇都戲院成長的點滴。(林俊源攝)

吳韻怡重回舊地,憶述於皇都戲院成長的點滴。(林俊源攝)

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後,皇都戲院的業務開始走下坡,97年戲院結業後改建成桌球室,至16年被古諮會先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再於同年底建議升格為一級,功臣之一就是為此奔波、不斷向古諮會提交「升格」理據的吳韻怡。她指,新世界發展希望將可謂全球獨有的「飛拱」桁架保留,建築活化後公眾及居民都可使用,亦傾向保留整個舊戲院建築,並重生成藝術表演場地。

新世界構想活化後的「飛拱」概念圖。

新世界構想活化後的「飛拱」概念圖。

「不倫不類」活化大忌
吳韻怡認為最理想的活化原則是,哪怕普通人也可以一眼看出「新舊之別」,別用模仿、仿古的設計,免弄得不倫不類。她以大館為例,很少人覺得當中的新建築物突兀,就是新舊兼容「尊重彼此」的佳例。而她私心最想保留的就是舊戲院的部分,小時候會與家人到超等座看電影,皇都戲院97年結業時最後上映的「九點半場」,自己仍保留住那齣電影《一個好人》的戲飛,憶述當年皇都戲院結業,可謂「社區大事」,很多街坊也去看最後一場戲。


文物保護師的成長地
以保育活化為專業的吳韻怡指自己沒有不捨得,反而很期待活化後的皇都戲院。她又透露,母親曾於1984年以她的名字,在皇都戲院大廈的商場開了一間服裝店,幼稚園放學後就會到舖頭,與商場其他人都很熟絡。她指,加入顧委會後,會將街坊的意見反映給保育團隊。據了解,連同超等位及堂座,戲院原有1,300個座位,將來未必能全數保留。

吳韻怡(右二)幼時與母親(右一)於自家舖前留影。(受訪者提供)

吳韻怡(右二)幼時與母親(右一)於自家舖前留影。(受訪者提供)

皇都戲院上映最後一場電影的票尾。(受訪者提供)

皇都戲院上映最後一場電影的票尾。(受訪者提供)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