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龍(右一)望設計可協助監察高齡司機身體狀況。(城大圖片)

設計可迅速帶走皮膚表面的汗液。(城大圖片)
高齡司機問題引社會各界關注,政府正研究收緊高齡職業司機體驗年齡,由70歲降至65歲,並要求一年一檢,當中擬強制性要求有健康問題的司機提交醫療報告,否則或會停牌。有本地博士生設計出可穿戴的電子設備,實時監測身體狀況,有望及早預測高齡司機健康問題。
鄒龍正在理工大學修畢紡織及服裝系學士和碩士學位後,考入香港城市大學攻讀哲學博士(生物醫學工程)課程。他利用對紡織品的知識,在教授的指導下,與團隊設計出「3D液體二極管系統」。系統可應用於柔性電子產品上;將產品穿在身上後可實時監察使用者的生理數據。鄒龍指,傳統的穿戴式健康監測電子設備,如智能手表的信號會受汗液影響其穩定性,有一定局限性。但新研發可迅速帶走皮膚表面的汗液,提升準確及舒適度。

第五屆「創明天獎學金」頒授典禮昨日舉行。(陳家莉攝)
提早知心臟異常 保司機乘客安全
他續指現時香港高齡職業司機問題令人擔憂,如司機可以長期穿戴其研發的電子設備,就等於隨時隨地做心電圖,並可提早發現心臟異常,減少猝死的風險,同時亦保障司機自身及乘客的安全。產品亦於期刊《自然》上發表,並得各界的熱烈迴響及討論。鄒龍指團隊現時在與有興趣的廠家商討,期望盡快將產品推出市場。
香港大學生物統計和流行病學研究的碩士生羅凱婷則因應疫情,利用統計學推算第五波疫情的感染及死亡人數,並協助政府監控傳染病及制定更精準的醫療政策。她指,未來希望投身相關行業,透過自身所長,拯救更多人。
兩人為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的獎學金得主,當中鄒龍正獲「創明天創科獎學金」,羅凱婷則獲「創明天獎學金」;基金昨日舉辦第五屆頒授典禮,今年共有26名品學兼優傑出大學生獲頒獎學金。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主席黃永光致辭時稱,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故今年首設「創明天創科獎學金」,望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創科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