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署日前向「產學研1+計劃」發出資助,香港科技大學共5個項目入選。由科大工學院及理學院的教授領導的研究項目包括:柔性觸覺傳感人工智能機械人方案、以電化學技術處理高難度污水及污泥項目、基於CHAMP顯微鏡的現場腫瘤成像、新一代高性能智慧數字傳感芯片解決方案,以及阿茲海默症的基因治療策略。
家族性阿茲海默症發病快 欠治療方案
屬健康及醫藥科學領域的項目「阿茲海默症的基因治療策略」,將用於治療家族性阿茲海默症(FAD),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首席科學家葉翠芬博士指出,屬家族性阿茲海默症之病人佔阿茲海默症病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惟其為最嚴重的一種阿茲海默症,除早於30至65歲發病外,病人的萎縮及認知行為衰退速度亦比其他種類更快,而病人身上有逾400個突變位置,若需治療便需有逾400種藥物,工序煩瑣且需更多資源,因而市場上暫時缺乏有效治療方案。
一對多策略有效突破現有臨床局限
葉翠芬表示,本次研發的「一對多」基因編輯策略正針對此痛點。治療只需用到幾套基因編輯工具,即可消除不同患者中攜帶特定致病突變的基因表達,研究突破了現有策略於臨床上開發及應用的局限,故具有很大潛力改善疾病進程的臨床療法,甚至可擴大應用於家族性阿茲海默症以外的遺傳性疾病中。葉翠芬坦言,研發藥物需時較長,望於3至5年內完成臨床開發的第一階段,其後再會將技術商業化。
現場顯微成像檢驗癌細胞 更快更準
屬電機及電子工程的項目「基於 CHAMP 顯微鏡的現場腫瘤成像」,以名為 CHAMP(圖案照明的計算高通量自發熒光顯微鏡)的先進顯微成像系統,用人工智能成像技術革新癌症手術期間的腫瘤組織評估。工學院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副教授黃子維提到,現有系統很多時「要準就唔快,要快就唔準」,現時若需檢驗,需時30分鐘而準確度只有百份之六十五,且過程中較易有切漏癌細胞的漏洞,有可能需反覆進行二次手術;相反,CHAMP系統只需三分鐘便能完成準確度達90%的檢驗,故能增強手術精度,並減少進行二次手術的需要。
無需組織處理 獲美國臨時發明專利
黃子維表示,此技術利用自家研發的深度學習演算法進行虛擬染色,變成近似臨床金標準的組織學圖像,方便病理醫生即時確認所有癌細胞是否已成功切除,而技術更不需要任何組織處理。團隊已取得六項相關技術的美國臨時發明專利。黃子維又創辦了醫療科技初創企業「遨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PhoMedics Limited),以轉化及應用其研究成果。CHAMP目前的覆蓋範圍以乳房及肺部兩個器官為主,未來會擴大測試範圍,亦將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等五間醫院啟動大規模的臨床試驗。
資助領域囊括工程與人工智能 環境農業及海洋科技
「產學研1+計劃」於2023年10月推出,旨在釋放本地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的潛力,及促進政府、業界、大學及科研界的相關合作。計劃亦向科大的「電化學技術處理污水及污泥項目」、「新一代高性能智慧數字傳感芯片解決方案」,及「柔性觸覺傳感人工智能機械人方案」發出資助,項目分別由科大的工學院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光浩、工學院副院長(研究及研究生教務)及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袁杰及工學院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與他們的團隊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