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今日(23日)宣布,正式獲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委託,牽頭研製全球首款輕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二氧化碳(CO₂)和甲烷(CH₄)點源協同探測儀載荷。科大指,此項目有望成為香港首項跟隨天舟貨運飛船登上中國「天宮」太空站,展開研究與應用的載荷。該儀器能更精準地監測特定範圍溫室氣體的排放濃度,識別溫室氣體排放源,為制訂和評估減碳政策提供關鍵數據,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戰略政策。
全球首款能同時監測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的太空探測儀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國家力爭在2030年前碳排放量達峰,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全面且準確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工作,對實現此目標至關重要。科大發起主導項目,研發輕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溫室氣體點源探測儀,以準確地從太空獲取地球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該項目已於去年正式通過空間應用中心的遴選和審核,預計將安裝於中國太空站,並以其為核心平台,實時獲取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濃度數據。此儀器將是全球首款能同時監測該兩種溫室氣體的既有高解析度又有高精準度的太空探測儀。
該探測儀將重點監測發電廠、堆填區、油田、煤礦及天然氣廠等重點碳排放設施,涵蓋範圍包括香港在內的低至中緯地區。儀器不僅能記錄相關溫室氣體的排放濃度數據,還能同時監測潛在的煤氣洩漏,從而減少資源浪費。科大研究團隊計劃建立溫室氣體點源排放數據庫,利用相關數據推算實時碳排放量,識別溫室氣體排放源,並在碳監測、報告和核查工作中,提供可靠、準確且高頻次的數據,協助決策者制訂更有效的減排政策及評估措施成效。科大團隊計劃透過合作方式,將數據分享予不同科研機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以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助力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和緩解全球氣候變化。
研發項目由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傑出創科學人」蘇慧,及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張利民共同領導,新興跨學科領域學部翟成興教授為項目系統工程師。蘇慧教授表示,科大團隊非常榮幸獲委任牽頭此項重要的太空任務,展現校方多年來,積極透過跨地域、跨院校和跨學科合作,實踐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她指,項目不僅展示了內地與香港特區在科技發展和創新領域的緊密合作,也將進一步促進雙方在航天技術上的交流;期待隨著天舟貨運飛船的發射入軌,展開相關實驗,並歡迎社會各界人士提供資源,支持項目進行延續性研究,共同為實現淨零排放及緩解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另一項目負責人張利民表示,2023年,團隊成功發射香港高等教育界首顆高分辨光學衛星從事環境和災害監測,而此次更有幸主導全球溫室氣體點源探測項目,再次證明在國家支持下,港澳科技人員能够承擔更多重要的航天科技項目。
負責管理項目的空間應用中心高級工程師方嫚指,項目是香港科技大學通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申請的首個項目,將在中國空間站開展全球溫室氣體點源觀測,是國家空間站首次開展地球科學領域實驗,意義重大。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稱,面對複雜且關係交錯的氣候挑戰,科大不斷以科研力量應對。通過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將研究和創新透過國家太空任務,來推動全球減少碳排放及達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他衷心感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中國科學院給予這個寶貴機會,讓突破性研究從地面擴展至太空,助力創造可持續的未來,並將太空任務的成果帶到地球以改善人類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