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真係好鍾意返工」這句話不論是真心或是自嘲,職場確實佔據了多數人人生的8萬小時,但打工仔在職場的日子過得開心嗎?本港有研究發現,港人認為工作的唯一目的僅為謀生,故職場幸福感微弱。有企業老闆以過來人身份,也提醒僱主「員工唔係你嘅工具,要當佢係一個人看待」,員工自然會產生幸福感。記者:簡淑敏 攝影:鍾式明、吳康琦、林靄怡
近期一套在台灣爆紅的劇集《X!又是星期一》有不少警世對白,當中有一段資深主管離職時向新員工的訓示:「拼死拼活為了甚麼,為了得到上司的認可、公司的認同嗎?問題是你們現在就算做到爆肝,公司也不會感謝你……這公司生病了,這個公司要的不是員工,它要的是狗……可憐,可悲呀!」
這些對白令不少人慨嘆「說中了」,反映打工仔的職場生活有多不濟。和富社會企業每年均會公布香港人開心指數,當中包括整體、學童、青少年、職場、家庭以及長者等6個開心指數;東華學院護理學院副院長(研究)林清指出,去年的職場開心指數顯示,港人的職場幸福感只是僅僅合格的5.15分(滿分為10分)。除了金錢以外,逾半受訪港人(62%)認為工作沒有任何目的,無特別意義,或許這反映多數人只是「需要返工多於鍾意返工」。
港幸福指數猶如第三世界
本身是管理學學者的鴻福堂集團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司徒永富認為,與其說「香港人鍾意返工」,不如說「香港人好有責任感」,香港人從小曠課曠工的情況較少,一般人只會視「返學返工」為自己的責任;當返工是一種責任,打工仔又是否「享受」呢?司徒永富續稱,上班開心也是一種幸福,奈何香港人即使財富高,但幸福指數卻猶如第三世界。
他續說,香港的職場文化,普遍以目標為本,追求量化目標,變得功利主義,只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作為老闆既要向投資者、股東交數,又要出糧予員工,繼而迫使員工「交功課」,結果將各自的困難互相推向對方,形成群體性壓力,令職場氣氛變差。
踏入同一生活圈 共同塑造企業文化
司徒永富又強調,企業文化是由老闆與員工親手塑造,培養一種「有傾有講」的文化,不要把員工當作機器,他們是一個「人」,有溫度、有觸覺的人,他們知道公司生意好與壞,大家互相尊重,生意好時「派粒糖」,不好時也願意理解。職場其實是另一個生活圈,大家每日踏進這個生活圈一同工作十小時,一同成長及構建,大部分政策商量出來,讓員工感到被重視。以他公司為例,除最基本有彈性在家工作之外,更安排按摩師上門服務為員工按摩;設有開學假期,方便在職父母在開學日接送上學等,「我哋對待嘅係一個完整嘅人」一些小政策足以令員工感到受尊重。
一機構工作16年 自覺搵到好工
有人每日返工唉聲嘆氣,有人卻自覺搵到一份「好工」。今年36歲的阿龍,於20歲起便加入現職公司,至今16年。他稱,最初只是一名店務員再逐步晉升至助理區域經理,目前是負責執行公司管理層的政策或策略,確保店舖營運及運作、跟進前線員工的培訓等。現職是否算是理想工作,阿龍笑言,人當然要望高處,但「呢一刻我都好滿意」,公司給予晉升機會,穩定收入,更累積了工作經驗,讓他見識更多。此外,工作和生活能夠取得平衡,每周可獲一天在家工作,讓他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喺呢度返工我係開心嘅」。
開明僱主聆聽意見非表面工程
願意留在一間機構這麼久,阿龍直言「公司好注重我哋員工嘅感受,即使係店務員嘅意見都會聽,唔係表面工程聽完就算,有機會落實執行,令我哋覺得公司係重視。」他更認為,作為僱主應要保持開明態度,聆聽員工意見,才可以令公司運作更暢順。
開心高峰會 推動公眾關注
適逢「香港人開心指數」今年踏入10周年,和富社會企業於12月17至18日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舉辦本港首個「香港開心高峰會2024」,屆時會公布最新的開心指數。執行董事李美辰希望藉高峰會推動公眾關注「開心」。她說,傳統華人比較內斂,講美德也講「刻苦耐勞」,因公眾以為經歷新冠疫情後便有曙光、小陽春,但「有啲嘢以後都唔同晒,好多行業已經無晒,當你以為會好返,但原來仲差過以前,就可以解釋到開心指數點解會跌。」高峰會將邀請商界、學術、民間及社福團體跨界別人士參與,分享經驗,多推動香港人關心自己的情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