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近期發展:首相文翠珊答應將在本月12日讓國會再次就脫歐方案進行表決,如她的方案再被否決,會容許國會表決是否向歐盟申請押後脫歐3個月(至6月底),與此同時工黨黨魁科爾賓決定支持舉行二次公投。各種形勢來看,似乎舉行二次公投的機會越來越大。今次文章就來看看二次公投的理據為何。

支持二次公投者,當然大家都知道,幾乎都是想否定上次公投結果者,也就是留歐派,固此二次公投被批評得最多的就是輸打贏要。但我們要留意,兩次的狀況和內容是不同的,所以並不能當成完全相同的公投。例如,上次公投時到底脫歐會怎麼進行的,脫歐方案是甚麼內容的,脫歐後有何經濟、民生、法律影響,基本上是任雙方隨口講,沒有人能夠定斷真確,但現在有具體脫歐方案擺在眼前,民眾有更多資訊作出判斷。換個講法,上次公投是決定是否啟動脫歐程序,但今次是實質決定按哪個方案脫歐或索性留歐。就好像公司買賣合併,啟動了研究和談判,不等於有了方案之後只能接受不能否決的吧?
就算是同一樣內容,是否就不能重複公投呢?環境會轉,民意也會轉,沒有兩次投票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我們不是講公投,是講選舉了,重複選舉,例如每隔三四年就選舉一次,甚至有時提早大選可能離上次大選只有一兩年,會有人覺得奇怪嗎?沒有吧。
但明明可供選擇的政黨甚至候選人可能都是一樣的呀?因為政治環境可能發生了變化,例如政府出醜聞了,執政聯盟分裂了,政黨想就政策作「變相公投」,或純粹是法律規定要定期選舉。為何選舉要定期舉行?因為我們都假設民意會改變,民眾應有機會定期檢視政府表現,以及防止獨裁政府出現。那為何公投就不能定期舉行呢?
某程度上可能只是制度慣性問題。英國是議會制國家,不常舉行公投,所以隔兩三年舉行一次好像很多,但在經常舉行公投的瑞士,一年可是有十幾項公投要表決,每三個月就有一個「公投日」「清貨」。瑞士的公投內容是很多元的,從歐盟關係、移民政策、社福政策、愛護動物等等都可以公投,「大事」才可公投的想法也只是習慣問題。而且也有國家要求公投是要60%或三分二贊成才可生效,從這角度看,則52%贊成就要脫歐也是門檻低了。
而且因為英國是議會制,本來公投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國會表決才有,有二次公投支持者就說,既然國會到現在都無法通過一份脫歐方案,證明政客無力作出決定,讓民眾就方案表決不是反而更民主嗎?
民主原則是讓民眾有決定權
事實是公投是沒有所謂標準,只要是讓民眾有決定權就是符合民主原則,完全不舉行公投也可以是民主。二次公投也只是交回民眾決定,抵銷上一次民眾決定的只是新一次民眾決定,不存在不民主的問題,就好像新的大選結果會蓋過上次。真要講的話,假設二次公投是留歐派贏了,脫歐派要求第三次公投,也是可以的。當然這樣會有人說兒戲,但不能說是不民主。在這情況下,我會建議劃定最低間隔時間,如法律規定2至3年內不可有相同的公投即可,就好像也有國家是沒有提早大選。當然何謂「相同」的公投也可辯論。
講回瑞士例子,因應群眾不滿金融危機中企業破產被公帑打救,高層都可照收大筆薪金,2013年就有兩項公投分別是要求限制大企業管理層薪酬(沒訂明上限),及將大企業管理層薪酬封頂為同公司內最低薪者的12倍(例如最低薪者為1萬元,管理層最多只能是12萬元)。瑞士民眾通過了前者,但否決了後者。這就是儘管議題類似,隨著具體方案不同,民眾可有不同決定的例子。
亦有論者擔心二次公投只會製造更多分化。某程度上現在英國已經夠分化,亦不見得沒有二次公投分化就能消解,但脫歐派民眾的反應確是值得關注。很多分析都指出,脫歐派較多年紀大、教育低、收入低、地區住民,有形容他們是全球化「被丟下」(left behind) 者。他們支持脫歐,有部分是出於對「精英」的反感,如果二次公投真的否決脫歐,他們或會認為是「精英」出茅招逆民意,令他們更加反制度和反傳統政黨,民粹情緒升溫。但就算脫歐了,帶來的平伏亦可能只是暫時的,如果經濟真的向下,或者外國企業撤資移到其他歐盟國家,這類民眾也會是受害最深的,到時他們的不滿只會再次爆發。
這部分的問題就不是公投不公投,甚至脫歐不脫歐能夠解決,必須英國當權者拿出針對性措施幫助這些全球化「被丟下」者,如加大地方投資和刺激地方經濟。可惜的是,當政界全體集中脫歐攻防戰,這些其他議題自然會被忽略。無論如何,英國整體國運轉衰,似乎都是注定的了。
文:假才子(傳媒工作者、比較政治碩士、假大空冒牌才子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