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今日出版最後一期,結束26年營運。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於電台節目表示,《蘋果》顛覆整個報業生態,積極嘗試行內意想不到的做法,最終部分做法引起其他報章參考和仿效,形容為「帶給港人珍貴的遺產」。
相關新聞:蘋果日報停刊|出版26載屢顛覆傳媒生態 陳健康事件最受爭議
蘇鑰機表示,《蘋果日報》監察社會的功能做得有聲有色,其政治色彩鮮明、激烈批評的聲音,有違保持中立的新聞原則,但形容卻因此「在歷史時刻扮演重要角色」。他又指,《蘋果》採取的「鼓吹式新聞學」 (Advocacy Journalism),提供比較鼓吹、倡議式的報道,會在文章加入看法,常見於具爭議的社會中。
相關新聞:蘋果日報停刊|動新聞各平台凌晨起停運 市民凌晨買最後一份報紙
蘇憂慮,《蘋果日報》結業後,社會激烈反對聲音將消失,市民缺乏渠道反映意見。對於其他媒體能否取代《蘋果》成為市民發聲的渠道,他認為仍有待觀察,但強調本來報業已面對種種經營困難,《蘋果》倒閉將更不利新聞界發展。
相關新聞:蘋果日報停刊|陳沛敏周五離任副社長 社論:基於員工安全及人手停刊
全港報販大聯盟主席廖社青於同一節目表示,事件對整個報章銷售行業無疑是損失,《蘋果》平均每日銷量約10萬份,預料停刊後讀者不會轉買其他報章,銷量不會轉移至其他報館,對報販收入帶來打擊,形容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