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3-05-23 08:30:00

衙前圍村考古現圍牆地基 證古代建築技術

分享:
考古學家朱莉亞團隊在衙前圍村的東北角和西南角,發掘到角樓和圍牆的石製地基,估計最早建於明清兩代。(市建局圖片)

考古學家朱莉亞團隊在衙前圍村的東北角和西南角,發掘到角樓和圍牆的石製地基,估計最早建於明清兩代。(市建局圖片)

由市建局負責重建的黃大仙衙前圍村有豐富歷史價值,市建局為評估圍村地底可能埋藏昔日圍牆遺跡及村民聚居的證據,2016年邀請國際考古專家朱莉亞(Ms.JulieVanDenBergh)為衙前圍村作獨立文物影響評估,以確定最終保育方案。

朱莉亞團隊在圍村的東北角和西南角,發掘到角樓和圍牆的石製地基,估計最早建於明清兩代,其後嘗試在城牆外的護城河原址的沉積物中尋找最早期的村民聚落證據,並挖掘了解圍牆地基的建造方法和建築物料、在不同年代的用途和受破壞程度。

adblk6

考古發現圍牆曾重建

考古挖掘於去年年中結束,朱莉亞表示,角樓和圍牆地基遺跡的發現佐證了歷史紀錄,出土的圍牆地基可為古牆的建造方法和石材提供資料,團隊又發現圍牆石塊曾經重用,意味村民在較近的年代曾重建圍牆,亦有圍牆的石頭用作回填護城河,再於其上建屋。

文物方面,朱莉亞指,發掘找到大量古時的日常用具,反映不同年代衙前圍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面貌,「因為當時沒有廁所,他們需要用夜壼,我們正好在遺址找到一些,也找到屬於清代的墨台和耕牛相關的木具等」,顯示該遺址18世紀至20世紀初的農業文化,亦有捕魚器具、遊戲和教育相關的出土文物。她更指,出土文物亦證明聚居村落已有一定繁榮程度,因發現了來自日本的陶器和歐洲的器具,顯示村民有經濟實力進口外來貨品。

考古學家朱莉亞指,圍牆石塊曾經重用,意味村民在較近的年代曾重建圍牆。(市建局圖片)

考古學家朱莉亞指,圍牆石塊曾經重用,意味村民在較近的年代曾重建圍牆。(市建局圖片)

朱莉亞估計,明清時代的村民務農為生,主要收入來自在市集出售農作物,而由於當時從九龍灣到上水、粉嶺等新界地方,攀山越嶺有危險,不少人會到村中天后廟祈求順利,奉獻之餘,亦帶來經濟活動。今次考古探方的範圍只佔整個地盤不足五分之一,但發現了圍牆地基和角樓於不同年代建造的痕跡,以及有大量文物顯示昔日聚落的日常生活,朱莉亞認為這已達到「重塑圍村」的效果。而該批文物日後亦會在重建後的衙前圍村保育公園展示。

保育公園展出圍牆地基

市建局委託曾經參與活化雷生春和中環街市的資深建築師林中偉組成的建築團隊,參考朱莉亞的保育建議改良項目中保育公園的設計,預計保育公園將於2030年完成。衙前圍村的「三大文物」,即門樓、「慶有餘」牌匾和天后廟將獲保育,突顯圍村的建築美學。而為了令公眾了解古代設計科技,林中偉指,團隊會在圍牆地基遺址南北圍牆地基側、位於距離地面2米下位置,各選取長約9米較為完整的部分,重置在保育公園的中軸線附近展示。

adblk7

彰顯歷史方面,圍村出土的四方角樓正好界定圍村的邊界,在新方案中,市建局將發展項目的住宅部分從地盤四角的界線後移,以擴大保育公園面積,涵蓋圍村的角樓和圍牆地基。林中偉指,公園將設有擴增實境(AR)裝置的「詮釋走廊」,以創新互動手法介紹圍村的歷史。日後遊人只要沿角樓的界線行走,便可感受到「圍」的佈局,領略到圍村興建圍牆、角樓和護城河,以抵禦海盜和土匪的歷史。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