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座分別源於「生」與「死」的歷史建築將評為法定古蹟。古物諮詢委員今討論將位於西營盤的舊贊育醫院主樓和上環太平山街的廣福祠,升格為法定古蹟。文物價值評估報告提到,有103年歷史的舊贊育醫院,在改善本港分娩安全擔當重要角色,提供寶貴的公共服務。至於最初為安放在港離世華工神主牌而建的廣福祠,既展現英治時期華人社群的濃情,又體現了華人對死亡的傳統觀念。連同舊贊育醫院主樓和廣福祠,本港至今共有138項法定古蹟。
資料來源:古諮會文件
「舊贊育」首所華人婦產科醫院 - 舊贊育醫院主樓
★落成年份─1922年
★用途─向孕婦和初生嬰兒提供產科和兒童健康服務;培育專業助產士;主樓改作社區中心,至今仍提供服務
★歷史價值─香港產科及兒童健康服務早期發展階段中,華人領袖和西醫專業人員合作的典範
★建築價值─樓高4層,採用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結合中式元素;內部布局對稱;螺旋形主樓梯構成後立面向外凸出的弧形結構
「舊贊育」由產科醫院變社區中心
文物價值評估報告從歷史價值、建築價值、保持原貌程度、罕有程度、社會價值與地區價值,以及組合價值評估建築物的價值。報告提到,建於1922年的舊贊育醫院主樓,是香港第一所華人婦產科醫院,為孕婦和初生嬰孩提供健康服務,亦培養了專業助產士,為香港市民提供寶貴的公共服務。報告認為,舊贊育主樓是最早為當時華人社區提供現代化產科服務和助產培訓的醫院之一,是香港歷史上產科專業發展少有而且重要的見證。報告亦指出,雖然醫院多年來經歷了不少變遷,醫院大樓在服務本地社區方面繼續擔當重要角色,從最初作為醫院,到六十年代起至今改用作社區中心(73年易名「西區社區服務中心」),一直為公共醫療保健和市民福利作貢獻。
建築價值方面,主樓採用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糅合中式元素,堪稱典範。最具建築特色的是圍繞著中央井道的螺旋形主樓梯,構成後立面外凸出的弧形結構。1939年,舊贊育主樓兩翼各加建一層,作為護士長及受訓助產士的宿舍,其加建部分都是主樓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它成為一所產科培訓醫院的發展歷程,故提升了建築物的價值。
「廣福祠」源自安放華工神主牌 - 廣福祠
★落成年份─1895年
★用途─安放在港離世華工神主牌、收容病人、貧困無依者、孤寡老人;安置垂危病人、遺體和靈柩
★歷史價值─體現英治時期華人社群血濃於水的情感,和華人對死亡的傳統觀念
★建築價值─三進兩院一開間;前廳正脊石灣陶塑具特色
「廣福祠」無現存廟宇具相同功能
至於第一代的廣福祠,由殷商譚才及13名華人精英在1851年倡議興建,當時安放在港離世華工神主牌,後來更演變為安置垂危病人、遺體及靈柩的「華人醫院」。此外,廣福祠也供奉了多位神明,具包容性,令善信可繼續拜祭神明。報告又指,香港歷史上,並無現存的廟宇具相同功能,它也促使東華醫院成立,具重大歷史意義。此外,廣福祠位於上環,是十九世紀華人聚居地,為華人提供公共服務,具重要地區價值。
建築價值方面,1895年於現址興建的廣福祠,是三進兩院一開間的格局,整座建築主要以青磚和花崗石建成,前廳正脊上的石灣陶塑,以中國小說《封神演義》為題材,為外部最重要的建築特色。
長春社:附屬建築不應忽視
長春社高級保育經理黃競聰認為,兩座歷史建築物不論是歷史、建築以至各方面,均有價值,值得成為古蹟。惟他認為,除舊贊育醫院的主樓外,其附屬建築物、即裡面的護士宿舍、前身為「西約方便所」的白色小屋,應該一同被列入,因為它的歷史更加悠久。黃競聰指,雖然這幢附屬建築物經歷較多修葺,但在當年悉鼠疫中亦扮演重要角色,故亦不應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