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鍾式明攝)
政府於10年前已宣布在全港各區設立共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惟至上月僅15間在永久會址營運,其餘6間找到永久會址,但仍在臨時會址營運,更有3間還未找到合適永久會址。理大應用社會科學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黎永亮(圖右)表示,研究發現大眾反對在當區設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常見原因多來自對服務使用者及中心的誤解,如精神病患者是社區潛在威脅,中心會吸引更多病患者等。他強調,中心服務對象本來就是區內有需要人士,而精神病亦有不同類型,並非所有都有暴力傾向。
平機會署理營運總裁朱崇文(圖左)則發現,現時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提到,乙類敏感社區設施選址時應融入社區。惟乙類設施定義只列出「出院精神病患者和嚴重弱智人士的宿舍及日間中心」,他認為規劃署訂立的指引條文「帶頭歧視」,或有標籤之嫌,建議刪除當中提及對精神健康設施的特定要求,或清楚列出所有相關設施,如垃圾站和骨灰龕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