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去年接獲 1,158 宗與懷疑誘騙個人資料相關的查詢,較 前年增加 46%。年近歲晚,私隱專員鍾麗玲建議市民為自己建立「人力防火牆」,以下列6招自保:
- 提高警覺:提供個人資料前應「停一停、諗一諗」,了解對方收集資料的目的。切勿隨意向他人披露個人資料、點擊可疑超連結或掃瞄可疑二維碼及登入任何可疑網站。
- 核實來電者身分:即使來電者以視像形式通話,或能道出你的個人資料,若有懷疑應先以其他聯絡方式查證真偽。
- 留意帳戶及簽帳紀錄:不時查看網上銀行個人帳戶,留意帳戶及個人電郵有沒 有不尋常的登入紀錄,以及銀行帳戶或信用卡有否未獲授權的轉帳或簽帳。
- 保護密碼:不時更換網上銀行的密碼,並啟用帳戶登入雙重認證功能,切勿向任何人透露帳戶密碼、信用卡資料及個人資料等。
- 精明使用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軟件:應盡量減少在社交媒體平台及即時通訊軟 件分享生物辨識資料,包括個人的正面照片及影片,並檢視相關的預設保安及 私隱設定。
- 防騙資訊:留意私隱專員公署、警方或相關機構公布的防騙資訊,並向身邊親 友分享,以加強防騙意識。
私隱專員公署亦留意到,社會上出現形形色色的騙案。當中包括:
- 虛假招聘廣告騙案
- 詐騙集團利用事主希望赴外謀生或「搵外快」的心態,藉網上虛假招聘廣告,誘騙事主提供個人資料以進行不法活動,部分人更被誘騙到東南亞城市,並遭禁錮及要求進行詐騙工作。
- 即時通訊軟件騙案
- 騙徒透過騎劫事主的即時通訊軟件帳戶,盜用帳戶假冒事主,向其通訊錄的聯絡人發送訊息騙取金錢及個人資料。
- 假冒客服/網上拍賣平台騙案
- 騙徒假冒客服,訛稱事主的保險單到期需每月扣費,其後藉指導如何取消保單,誘騙事主提供資料,最後要求將所有財產轉移至指定帳戶進行「戶口解鎖」。
- 騙徒會先在網上拍賣平台假扮買家,並聲稱已透過相關平台支付款項。其後冒充平台,用電郵聯絡事主誘騙資料及密碼等以收取款項,從而盜取其銀行存款。
- 短訊/電郵騙案
- 騙徒假冒會員獎賞計劃發出釣魚短訊,訛稱客戶積分即將到期,誘使事主點擊不明連結,從而套取信用卡及個人資料等。
- 騙徒假冒政府官員、政府部門或公營機構發放虛假訊息或發出欺詐電郵,騙取金錢及個人資料。
- 電話騙案
- 騙徒以預錄語音致電事主,訛稱為速遞公司職員或內地執法人員,聲稱事主涉及刑事案件,並將電話轉駁到偽冒的內地執法人員,並展示偽造通緝令。繼而以證明事主清白為由,要求事主提供個人資料或將款項轉帳至指定帳戶以作保證金。
- 透過人工智能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製作詐騙影片
- 騙徒竄改公開片段,利用官員或名人的圖片或錄音,並透過人工智能 deepfake 技術製作影片,誘騙事主投資或求助。
- 騙徒從社交媒體、視像通話或網上公開影片取得他人的面容及聲音等,並透過深度偽造技術假冒事主親友或公司同事,或假扮有意發展情緣,從而騙取事主的金錢及個人資料。
- 社交媒體平台騙案
- 社交媒體平台出現假冒購買年貨、投資或旅行社的專頁,並發放優惠廣告吸引事主點擊,以騙取其金錢及個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