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逾兩年,家長和孩子長時間逗留在家抗疫,雙方的情緒難免受影響。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轄下的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組和兒童及家庭服務組組成的家庭策發工作小組於今年8月1日至8日期間,以網上問卷形式向家長進行一項關於「親子快樂指數」調查,共獲683位家長回應,希望透過調查了解家長和子女在疫情下的相處模式。
結果顯示,有54.3%家長指疫情後孩子在家上網課,增加了與孩子的衝突,當中有73.8%人發生衝突的原因是孩子不專心上網課,有48.6%人是因為孩子心散及無心向學,48.4%人則因為孩子只顧玩電子產品,亦有30.8%人因為孩子作息時間混亂而起衝突。此外,有36.2%人認為疫情有令家長與孩子的關係變差,當中的人認為關係變差的原因,首三位依次為︰孩子學業問題(51.8%)、自己情緒控制問題(44.5%),以及工作/生活的壓力(40.5%)。
家長疫下變「全科老師」嘆壓力大
莊太分別育有一名就讀小二的女兒小晴及約半歲的兒子,於疫情嚴峻期間,小晴上課模式由實體轉成網課,莊太發現女兒上網課時容易分心,「經常轉動椅子、老師向她提問時又不回應,自己當下心情便容易變得急燥,有時會忍不住立即在旁細聲提醒女兒要專心上課。」小睛因而覺得煩躁,上網課時故意大力把書本扔在書桌上向媽媽表示不滿。莊太坦言,雖然知道女兒有不滿,但又擔心她跟不上學習進度,尤其她上完網課後,經常遇到功課難題,自己要變成「全科老師」教她功課,感到壓力很大,自己不能適時平伏心情便會責罵女兒不專心上課,令親子關係變差。
莊太透過與社工傾談,漸漸明白打罵未必是有效幫助女兒網上學習,自己亦反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才能找對方法引導女兒,她亦學懂放手讓女兒自己做功課後,直接交給老師批改,而小晴遇到改正時亦明白自己要有責任留心上課。莊太表示:「眼見小晴認真改正功課時,自己亦多讚賞小晴,漸漸發覺彼此關係變得和諧,女兒亦更願意與自己講出困難。」
另外,調查問到家長覺得自己與孩子的親子快樂指數有多少分(1分代表最低,10分代表最高),34.6%人選擇8分佔最多,其次是7分(22.7%),15.5%人選擇9分排第3。另外,30.6%家長認為「愛讚賞」是最能提升親子快樂指數的元素,其次是「愛尊重」,佔24.6%。此外,有60.6%人認為「愛自律」最難執行,其次為「愛尊重」,佔11.6%。
訂家規多讚賞 助孩子建自律增自信
家庭策發工作小組發言人陳玲敏表示,逾6成家長認為「愛自律」最難執行。她解釋幼童處於「無律期」,好奇心重及愛探索環境,然而認知發展未能掌握規範的概念,往往難以遵守規則,而少年時期為「他律期」,需要外界設立規範,讓其學習自我管理、決定哪些事該做或不該做等,由「他律期」變為「自律期」非一時三刻能見成效,需長時間實踐,她建議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及遊戲中教導孩子學習自律,如訂立家規和日常作息時間表等。
她又建議家長應學習欣賞孩子努力的過程,當看見孩子有進步或改善時,可作出鼓勵及透過讚賞來肯定孩子的付出,從而建立孩子的自信。她指出,家長宜「先處理心情(情緒),再處理事情」,避免由情緒主導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