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攘多時的垃圾徵費計劃「暫緩」,政府強調會繼續推動環保。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表示,污者自付仍是重要原則,未來其中一個可研究的方向是「按每幢大廈收費」。有環團認為「按幢收費」成效低;有學者則建議按幢收費所收取的費用應較原先的按戶高,讓住戶「回到根本」,思考如何從個人層面減廢。
謝展寰昨於電視節目指,當局會研究如何優化政策,其中一個可研究的方向是按量、按幢收費,費用將由每戶分攤。對於會否削弱市民減廢的誘因,謝回應指,那些不願減廢及製造較多垃圾的住戶,屆時會被其他住戶認為不負責任;他又認為,業委會亦有誘因,思考如何減少垃圾費用,將有助建立減廢回收的文化。
他又表示,政府未來會繼續擴展回收設施,鼓勵市民履行環保責任,包括延長「綠在區區」營業時間3小時,料7月或8月實施;並研究回收積分兌換成超市購物券,冀年內推出,期望環保措施多管齊下,可把回收率提高至35%。
環境局昨晚在社交媒體指,大廈按幢收費只是介紹其中一種外地採用的垃圾收費方式,政府無意藉垃圾收費為庫房帶來額外收入,會就如何優化計劃作進一步調研,現階段沒有任何傾向。
環團:難以得知哪戶製造更多垃圾
對於「按幢收費」模式,浸會大學生物系榮休教授黃煥忠向本報稱,任何措施都有階段性,可以兩套系統同時進行。像某些屋苑是獨立屋,或者是逐家逐戶收費的公共屋邨,很容易就能分辨誰不守規距,就可實施按袋收費;但若是其他大型屋邨或屋苑,則可按幢收費。但他認為,按幢收費的費用應較按戶貴,「令居民諗返轉頭,包底較貴,不如唔包底,索性入袋」。他認為,不管任何方式,都不能令措施原意走得太遠。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向本報指,按幢收費效用頗低,「大家都係俾咁多錢,點解我要咁勤力行去『綠仔』。」對於謝展寰稱「不減廢的住戶會被認為不負責任」,劉祉鋒認為,住戶間扔垃圾的時間不同,難以得知哪戶製造較多垃圾,形成不了群眾壓力。立法會議員梁熙則相信,按幢收費相對較易實施,也較易豁免如綜援戶或殘疾人士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