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昨宣布,在成都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10.34平方公里區域發掘5年後,除發現新石器末期居址遺跡外,還發掘出逾6,000座古墓,包括崖墓、岩坑墓及磚室墓等,墓葬年代橫跨戰國至明朝二千多年,中間並無很大時代斷層。更特別的是,園區南部有一座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區都相當罕見且保存完整的漢末三國時期中小型單室崖墓,並出土大量精美三國文物,為蜀漢文化研究打開另一扇大門。
研究院指,該三國崖墓出土陪葬物多達86件,包括各式俑、銀飾、銅器、陶器、鎏金銅環首刀、仙山座、搖錢樹及數百枚錢幣等,造型精美。由於該墓從未被盜,從陪葬品位置可清晰區分鎮墓、禮儀、灶祭、倉儲等「功能區」,墓室布局亦相當分明,有助復原並無史籍記載的漢末三國蜀地崖墓喪葬行為、儀式及觀念,考古學術研究價值重大。
三國崖墓助解構蜀漢文化
研究院又提到,因材料所限,學界一直無法深入研究四川地區漢末三國文化面貌、特徵,相關認識程度遠遠落後於近年對曹魏、孫吳墓葬的發現與研究,故此墓將開創四川地區三國文化研究新局面。
其他墓葬則出土數以萬計陶、瓷、銅、鐵、玻璃及石等質地文物,包括戰國末期刻有「郫」字的青銅戈(圖1),是逾2,000年前秦朝兼併巴蜀後行郡縣制設蜀郡屬縣「郫縣」(今成都郫都區)、迄今發現最早實物證明。還有西漢帶有外文字母的「龍紋鉛餅」(圖2),專家估計是漢武帝時期貨幣「白金三品」,字母或為古希臘文或中亞古國「貴霜國」文字,反映當時貨幣鑄造或受西域影響。晉代墓葬更發現「印度-太平洋琉璃珠」(圖3),相信透過南方絲綢之路或海上絲綢之路,從斯里蘭卡等地運入成都。
研究院認為,今次成果不止填補成都平原東南緣新石器文化分布空白,還完善當地戰國秦漢考古學文化序列及構建六朝墓葬考古學文化序列等,同時在探索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等重要課題上,提供琳瑯實物與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