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將修訂食物金屬含量規例,部分水產可能因此而難過關。(鍾式明攝)](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15090817_bA.jpg?itok=NtxHffGj×tamp=1739298419)
政府將修訂食物金屬含量規例,部分水產可能因此而難過關。(鍾式明攝)
政府建議參考食物法典委員會標準,修訂《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大部分食物的金屬含量上限將會收緊,食米的鎘含量上限則放寬,當局預料在今個立法年度內提交立法會審議,最快今年年中刊憲。食物安全中心相信,新標準對食物供應不會有大影響,惟部分鎘含量較高的水產或較難過關。
食物安全中心於去年6月提出建議諮詢公眾3個月,其中建議白米在內的「精米」設定獨立的金屬含量標準,建議鎘含量由最高每公斤0.1毫克放寬至0.2毫克。食安中心表示,放寬標準是考慮到本港市民的飲食習慣等因素,從食米中攝取鎘影響健康的機會不大,又指過去數年檢驗的400個樣本中,只有1個樣本超出0.2毫克的新標準,故認為放寬標準會導致更多劣質米入口的說法是沒有科學理據。食安中心又強調,有關0.2毫克上限的建議僅較本港現行標準放寬,但與歐盟、南韓、內地和新加坡相同,甚至比食品法典委員會、日本、台灣及越南的0.4毫克嚴謹。
另外,建議亦會收緊水產生物的金屬含量最高標準,本地養殖的魚類一般符合建議的標準,相信修訂對一般食品供應的影響大不,但鑑於有意見擔心標準過分嚴謹,食安中心在過去數月內進行額外的研究,以評估有關食物在供應上可能帶來的影響,結果顯示有96%的雙殼貝軟體動物(包括蜆、螄蚶、青口、蠔和扇貝)樣本符合每公斤0.5毫克無機砷的建議最高含量,不過部分水產,如日月貝、「麵包蟹」、斑馬瀨尿蝦、琵琶蝦的合格率偏低,其中琵琶蝦有一半樣本不合格、斑馬瀨尿蝦則約有73%樣本不合格,而兩個日月貝樣本全部不合格,因此必須提醒業界及市民有關日月貝屬高風險食物。
食安中心表示,諮詢後建議維持不變,但會留意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發展和其他經濟體採納相關標準的經驗。期望今個立法年度審議修訂建議,最快年中刊憲,業界會有一至兩年寬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