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於《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到,支持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坐落西九文化區的M+,身為亞洲首間現代與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可謂責任重大,其中一個開幕展有追溯戰後到千禧變革的展覽「香港:此地彼方」。展品除了必定有的流行文化元素,當中亦有涉及社會各範疇的議題,卻未見近年最衝擊本港的社運展品,策展人解釋M+並非歷史博物館,而且作為新館須先做好基礎工作,先選較突出的視覺作品。
文:香詠倫、相:莊振邦
M+博物館將於11月12日正式開放,屆時會有6個專題展覽,包括爭議不斷的「希克藏品」。館方早前安排傳媒預覽位於地下大堂的「香港:此地彼方」(下稱香港展),展覽以個人及群體的歷史,分為︰此地、身份演繹、地方及彼方4個章節。踏入場內,迎面就是已故「九龍皇帝」曾灶財兩件墨寶,包括巨型作品——他在一攝影工作室兩扇木門揮筆,以及在九龍地圖上著墨,今藏於西九文化區,M+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Tina)覺得「特別有意義」。
「住得好唔一定要大」
展覽有多件藏品,細至一幅畫,大至一艘「劏船」,甚至巨如一間逾340方呎的民居——張智強(Gary)受邀將其自幼居住的寓所,於上年以一比一複製成《變形蝸居》。這個蝸居展示Gary如何活用空間,除了普通的「收床成牆」、工作枱拉成飯枱等,他亦將整個廚房藏於電視牆後,把這面牆拉開行向灶面,背對的竟是藏酒吧枱。Tina想藉此帶出,「要住得好唔一定要大空間」。
亦有一組基於文獻資料,由多名越南年輕畫家創作的《漂泊者》。牽頭的Tiffany Chung出生越南,因為驚詫越港兩地的現今一代,對當年越南難民這段經歷所知甚少,故向聯合國難民署蒐集有關難民營的照片,Tina指年輕藝術家可以藉此,「接近去認識呢一段歷史」。
未因國安法重檢展品
香港展希望展示出,「戰後到當下所經歷的各種轉變」,Tina指展品的跨度主要由六十年代至千禧年,惟未見涉及「六四」、「佔領行動」、「反修例浪潮」等大事的展品,未知是否受《港區國安法》所影響;亦有聲音質疑M+「香港展」與藝術館的展覽「香港經驗‧香港實驗」感覺相似。Tina指,未有因《港區國安法》而受壓或重新檢視展品,承認有部分展品會與其他展覽有重疊,不過M+屬國際平台,將香港視覺文化「介紹番俾比較大啲嘅觀眾群」。
至於展品選擇,Tina解釋全部均屬館藏,M+作為新博物館需要先作較基礎的工作,「無過去嘅嘢唔會有今日」,而首個展覽亦希望展示到「突出小小視覺文化嘅形象」、「只可以喺香港發生」;又指M+並非歷史博物館,「亦都唔係做記錄」,惟重申香港展亦有觸及社會議題及政治事件。她補充,雖然主題是香港,不過相信即使是本港觀眾亦會感到陌生,加上有指引要求作品解說要做到14歲孩童亦能理解,故不能詳解作品背後的事件,已配合聲音導航及網上資料補充。
開幕展之一「香港:此地彼方」 策展人:M+不是歷史館